[实用新型]一种光灭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4556.5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0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旭梅 |
主分类号: | A61L2/08 | 分类号: | A61L2/08;A61L2/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宋丽荣 |
地址: | 20023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灭菌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菌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固体颗粒的灭菌处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由于固体颗粒的粒子较小,尤其是超细颗粒,因此对固体颗粒进行表面灭菌的工艺通常难以实施。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热处理、辐射处理和化学处理来进行灭菌处理。但是,其中的热灭菌的热效应通常会影响待灭菌物质的生物效能;辐射灭菌常常会带来未知的生物效应;而化学灭菌对环境等存在污染。
颗粒灭菌采用的方法除以上所提及的以外,还包括有:流化床灭菌、微波灭菌、光灭菌,这些灭菌方法工艺的局限性也是显然的。其中,在流化床灭菌工艺中,待灭菌颗粒的粒径大小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颗粒的粒径太小,流化床内的该颗粒会随气体逸出而排出流化床,达不到预期的灭菌效果。微波灭菌同样属于热灭菌,针对那些具有非热灭菌要求的颗粒来说,微波灭菌处理是不可取的。
现有技术中的光灭菌工艺是将固体颗粒堆积于灭菌室内,然后开启预先设置于该灭菌室内的灭菌光源,对堆积的静止的颗粒进行照射。显然,由于颗粒的堆积,灭菌是不完全的。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工的翻动等操作来加强灭菌效果,但是其带来了很大的人力成本的浪费。另外,由于颗粒被添加到灭菌室以及从灭菌室内移除都需要单独的步骤来完成,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光灭菌工艺不适用于工业化的连续生产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灭菌设备,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灭菌工艺灭菌不完全、效率低下以及无法应用于工业化连续生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光灭菌设备,利用灭菌光源与气力输送系统对固体颗粒实施灭菌,该光灭菌设备包括灭菌光源和输送管道,该输送管道设有所述灭菌光源,所述输送管道上游连接有一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并具有气体入口和固体颗粒入口,所述气体入口与一供气装置相连;所述输送管道下游与一排料装置相连,所述排料装置并具有气体出口和固体颗粒出口。即通过送料装置同时将气体和固体颗粒输送到下游的输送管道中,其中,固体颗粒借助气体悬浮在输送管道内并接受灭菌光源的充分照射,提高光灭菌的效率。
所述送料装置的固体颗粒入口与所述排料装置的固体颗粒出口形成循环回路。如此可根据需要调节该固体颗粒在输送管道内的停留时间,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所述循环回路中设有卸料装置。通过该卸料装置可控制地调节物料流的流动输出方向。
所述卸料装置设有多叉口的带有挡板或切换阀的分流分料装置。
所述送料装置的气体入口与所述排料装置的气体出口形成循环回路。从而提高气体的使用效率,大大节省生产成本。
所述输送管道包括至少一个并列管道。多个并列管道可以增大灭菌空间,同时由于管道变短而使得设备的占地面积减小。
所述灭菌光源为紫外光源或脉冲强光光源。从而满足各种固体颗粒的不同的灭菌要求。
所述输送管道包括上游的左边主管道、下游的右边主管道以及位于其间的灭菌室,所述灭菌室中设有所述灭菌光源。即在输送管道的中部设置灭菌光源,使得光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所述灭菌室具有第一外层圆管,所述灭菌光源通过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层圆管的中心轴位置。位于中心的灭菌光源可以使得整个灭菌室中的灭菌环境均匀分布,位于不同位置的待灭菌的固体颗粒都获得均等的照射机会。
所述灭菌室具有同心设置的径向间隔开的第二外层圆管和第二内层圆管,所述第二内层圆管的两端通过第二密封端密封,所述第二内层圆管通过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层圆管的中心轴位置,所述灭菌光源固定于第二内层圆管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外层圆管与所述第二内层圆管之间的间隔形成灭菌空间。将灭菌光源设置于内层圆管内,可以避免光源被固体颗粒和气体磨损,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所述灭菌室设有第三中间圆管,所述灭菌光源固定于所述第三中间圆管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三中间圆管内部形成灭菌空间。灭菌光源的数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在灭菌室内进行调整,满足不同的要求。
所述灭菌室还具有与所述第三中间圆管同心设置的径向向外间隔开的第三外层圆管,所述第三中间圆管通过第三支架与第三外层圆管连接,所述灭菌光源固定于所述第三中间圆管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三中间圆管内部形成灭菌空间。灭菌光源的数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在灭菌室内进行调整,满足不同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旭梅,未经杨旭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45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