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再布线多芯片QFN封装器件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20700022.5 申请日: 2012-12-17
公开(公告)号: CN202996810U 公开(公告)日: 2013-06-12
发明(设计)人: 秦飞;夏国峰;安彤;刘程艳;武伟;朱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H01L23/31 分类号: H01L23/31;H01L23/16
代理公司: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刘萍
地址: 100124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布线 芯片 qfn 封装 器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QFN封装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具有高I/O密度、多芯片的QFN封装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朝着小型化,便携式,超薄化,多媒体化以及满足大众化所需要的低成本方向发展,高密度、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封装形式及其组装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价格昂贵的BGA等封装形式相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封装技术,即四边扁平无引脚QFN(Quad Flat Non—lead Package)封装,由于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和电性能、尺寸小、成本低以及高生产率等众多优点,引发了微电子封装技术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由于IC集成度的提高和功能的不断增强,IC的I/O数随之增加,相应的封装器件的I/O引脚数也相应增加,但是传统的QFN封装件器件的引脚围绕芯片载体周边呈单圈排列,限制了I/O数量的提高,满足不了高密度、具有更多I/O数的IC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呈多圈引脚排列的QFN封装器件,其中引脚围绕芯片载体呈多圈排列,显著提高了封装器件的I/O引脚数。

图1A和图1B分别为具有多圈引脚排列的QFN封装器件的背面示意图和沿I-í剖面的剖面示意图。该多圈引脚排列的QFN封装结构包括芯片载体11,围绕芯片载体11呈三圈排列的引脚12,塑封材料13,粘贴材料14,IC芯片15,金属导线16。IC芯片15通过粘贴材料14固定在芯片载体12上,IC芯片15与四周排列的引脚12通过金属导线16实现电气连接,塑封材料13对IC芯片15、金属导线16、芯片载体11和引脚12进行包封以达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引脚12裸露在塑封材料13的底面,通过焊料焊接在PCB等电路板上以实现与外界的电气连接。底面裸露的芯片载体11通过焊料焊接在PCB等电路板上,具有直接散热通道,可以有效释放IC芯片15产生的热量。

与传统的单圈引脚排列的QFN封装器件相比,多圈引脚排列的QFN封装器件具有更高的引脚数量,满足了IC集成度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为了提高QFN封装器件的I/O数量,需要更多的区域放置多个引脚,因此需要增大QFN封装器件的尺寸,这与封装器件小型化的要求是相悖的,而且随着封装尺寸增大,芯片与引脚之间的距离会增加,导致金属导线,如金(Au)线的使用量增加,增加了制造成本,过长的金属导线在注塑工艺过程中极易引起金属导线的塌陷、冲线以及交线等问题,影响了封装器件的良率和可靠性的提升。因此,为了突破现有的多圈引脚排列QFN封装器件的尺寸过大的瓶颈、解决上述良率和可靠性问题和降低制造成本,急需研发一种小尺寸、高可靠性、低成本、高I/O密度的QFN封装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再布线多芯片QFN封装器件,以达到突破传统QFN封装的低I/O数量、高封装成本的瓶颈和提高封装体的可靠性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再布线多芯片QFN封装器件,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之一:

方案一:

芯片载体配置于封装器件的中央部位,多个引脚配置于芯片载体四周,围绕芯片载体呈多圈排列,绝缘填充材料配置于芯片载体与引脚之间,以及引脚与引脚之间,母IC芯片通过粘贴材料配置于芯片载体上,子IC芯片通过粘贴材料配置于母IC芯片的上方,第一金属材料层围绕母IC芯片排列,引脚通过再布线层实现与第一金属材料层的连接,母IC芯片通过金属导线连接至第一金属材料层,子IC芯片通过金属导线连接至第一金属材料层,第二金属材料层配置于芯片载体和引脚的下表面,塑封材料包覆密封上述母IC芯片、子IC芯片、粘贴材料、金属导线、第一金属材料层、再布线层和芯片载体,仅仅暴露出配置于芯片载体和引脚下表面的第二金属材料层。

方案二:

芯片载体配置于封装器件的中央部位,多个引脚配置于芯片载体四周,围绕芯片载体呈多圈排列,绝缘填充材料配置于芯片载体与引脚之间,以及引脚与引脚之间,母IC芯片通过粘贴材料配置于芯片载体上,隔片材料配置于母IC芯片的上方,子IC芯片配置于隔片材料的上方,第一金属材料层围绕母IC芯片排列,引脚通过再布线层实现与第一金属材料层的连接,母IC芯片通过金属导线连接至第一金属材料层,子IC芯片通过金属导线连接至第一金属材料层,第二金属材料层配置于芯片载体和引脚的下表面,塑封材料包覆密封上述母IC芯片、子IC芯片、隔片材料、粘贴材料、金属导线、第一金属材料层、再布线层和芯片载体,仅仅暴露出配置于芯片载体和引脚下表面的第二金属材料层。

方案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00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