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液分离器及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7936.6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8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长谷川宽;冈市敦雄;咲间文顺;小须田修;奥村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F25B1/00;F25B1/10;F25B1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制冷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小型化的气液分离器及使用了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利用基于回旋流的离心力来将气液二相流体分离为液体和气体的气液分离器。这样的气液分离器为了获得较大的离心力而需要一定程度的大小。与此相对地,近年中,提出一种利用了表面张力的气液分离器。该利用了表面张力的气液分离器无需形成回旋流,而能够小型化。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15所示那样的气液分离器100。在该气液分离器100中,在密闭容器110的顶部连接有使气液二相流体向密闭容器110的内部流入的入口管151,在密闭容器110的侧部连接有使在密闭容器110内分离后的液体向密闭容器110的外部流出的液体出口管152。另外,使在密闭容器110内分离后的气体向密闭容器110的外部流出的气体出口管153贯通密闭容器110的底部并延伸。
在密闭容器110内配设有分隔板120,该分隔板120将该密闭容器110的内部分隔为流入空间111和扩大空间113,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有沿着密闭容器110的内周面的环状的极小空间112。即,从入口管151向流入空间111流入的气液二相流体通过极小空间112而流入扩大空间113,流路截面积从极小空间112到扩大空间113急剧扩大。
进而,在分隔板120的下方以与分隔板120相接的方式配设有沿着密闭容器110的内周面的筒状的分离构件130。该分离构件130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多个纵槽。如此,在流路截面积急剧扩大的部分存在纵槽,从而能够实现利用了表面张力的气液分离。即,流入了纵槽内的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液体借助表面张力而滞留在槽内,仅仅气体从槽中流出。由分离构件130分离后的液体滞留在密闭容器110的下部,并通过液体出口管152而向外部排出。另一方面,分离后的气体汇集于密闭容器100的中心,并通过气体出口管153而向外部排出。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055386号
【发明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不过,在例如用于空调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中,在热泵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朝向是相反的,故寻求一种可逆性的气液分离器。但是,在图15所示的气液分离器100中,流体的流动方向仅仅为一个方向,故无法使用在流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反转的场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适于小型化的可逆性的气液分离器及使用了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其中,具备:密闭容器,其包括上覆盖部、筒状部以及下覆盖部,所述上覆盖部在使朝向上方喷射的气液二相流体扩散的同时对该气液二相流体朝向下方进行诱导,由此使所述气液二相流体中所包含的液体附着于内侧面而将所述气液二相流体转换为包括液体层和富气层的双层流,所述筒状部使所述液体层沿着内周面流下,所述下覆盖部保持所述液体层而形成储液部;引导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密闭容器内,在该引导构件与所述上覆盖部之间形成有流入空间且在该引导构件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使所述双层流通过的流通路,并且所述引导构件以使所述富气层沿着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流下的方式对所述富气层进行引导;第一配管,其以前端向所述流入空间内开口的方式贯通所述下覆盖部及所述引导构件并进行延伸,且在浸于所述储液部的部分设有液体出口孔;第二配管,其以前端向所述流入空间内开口的方式贯通所述下覆盖部及所述引导构件并进行延伸,且在浸于所述储液部的部分设有液体出口孔;气体出口管,其用于使借助所述液体层的表面张力从所述富气层中除去了液体而得到的气体向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流出,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构成为,无论在哪一方使所述气液二相流体从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向所述流入空间流入时,另一方都使液面形成在比内部的所述液体出口孔更靠上侧的位置且同时使所述储液部的液体从所述液体出口孔向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79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