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部车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3263.5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9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丹羽俊之;末广正芳;濑户厚司;河内毅;水村正昭;大丸成一;川崎薰;及川初彦;宫崎康信;崎山达也;清水信孝;吉永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部 车体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提高汽车用车体的刚性的前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运动性能,或者为了吸收伴随着安全对策、装备充实的重量增加,要求汽车轻量化。因此,例如,通过使用高强度钢板将车体构造薄壁化,车体的轻量化不断进展。
例如,在使用590MPa级高强度钢板使车体轻量化的情况下,能够一边确保车体强度一边与以往钢板相比实现约40%左右的轻量化,可期待非常大的成果。
另一方面,汽车在行驶中受到从路面的凹凸受到的力、开到路肩等上的情况下的冲击等各种力,所以除了车体强度还需要扭转刚性。然而,如果使用高强度钢板使车体构造薄壁化,则一般地即使可确保车体强度,扭转刚性也下降。
即,在高强度钢板中,通过温度履历、成分等,钢板的拉伸强度提高,但铁的杨氏模量是一定的,没有变化。因此,如果车体构造被薄壁化,则截面二次极矩变小,其结果,扭转刚性下降。
因此,在一边使用高强度钢板等维持车体强度一边使车体薄壁化从而轻量化的情况下,需要同时使扭转刚性提高。
关于上述车体的扭转刚性的提高,作为着眼于前部车体构造的技术,例如,公开了专利文献1~4所示那样的技术。
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设置于形成轮罩的车轮挡泥板面板(wheel apron panel)的上边缘的车轮挡泥板加强构件的一部分上形成滑柱台(滑柱塔形支撑:strut tower)的上部,并且将车轮挡泥板加强构件在发动机室内连接于在车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副架。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设有下述构件的前部车体构造:前端连接于前侧架的后部并且后端在滑柱台的后部连接于侧板的辅助架构件;和连接于辅助架构件的后部且在发动机罩构件的下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dash cross member)。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发动机室后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板的周围设置前围部件(dash member)。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将滑柱壳(支柱罩:strut housing)形成为单一部件,并且将纵梁(side member)、发动机罩侧板、前围板以及发动机罩顶面板结合于滑柱壳而一体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2-2932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40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1-130450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9-0785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通过车体构造的薄壁化推进轻量化,仅通过上述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加强等使车体的扭转刚性提高是不充分的。因此,具有与着眼于高强度钢板的将来的强度提高的更有效的扭转刚性的提高技术相对的较强的要求。
另外,为了担保具有上述车体构造的车辆的变道等转向时的响应性,对于前部车体构造需要横向弯曲刚性。该横向弯曲刚性也与扭转刚性同样地,如果使用高强度钢板而将车体构造薄壁化,则一般下降。因此,与扭转刚性同样地,对于横向弯曲刚性的提高技术也有较强的要求。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高效提高汽车的车体的扭转刚性以及横向弯曲刚性的前部车体构造,以及通过使用高强度钢板的薄壁化能够高效地谋求车体的轻量化的前部车体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锐意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的见解。
·通过设置结合于滑柱台的上部和与该滑柱台相对的前纵梁且在它们之间延伸的加强构件,能够使向滑柱台输入的载荷分散。
·通过上述加强构件,能够将向滑柱台上部施加的车宽度方向的载荷向与该滑柱台相对的前纵梁传递。
本发明基于上述见解而完成,其要旨如下。
(1)一种前部车体构造,是具有配设于车室的前方侧的前室的车体中的前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位于所述前室的内部且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纵梁;在所述前室内配置于所述前室的宽度方向两侧且在内部配置有前轮用悬架(悬挂:suspension)的一对滑柱台;和结合于所述滑柱台的上部和与该滑柱台相对的前纵梁且在它们之间延伸的加强构件。
另外,所谓“滑柱台的上部”,意味着在将从悬架设置部延伸到前纵梁的滑柱台上下二等分的情况下位于上方侧的部分。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前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沿着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32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