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以及自动变速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19338.0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7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镰田真也;高家阳介;久保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61/04 | 分类号: | F16H6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变速器 控制 方法 装置 以及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上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以及自动变速器系统,属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上的自动变速器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变矩器与变速齿轮机构组合,根据运转状态选择性地接合离合器、制动器等多个摩擦要素,从而变更所述变速齿轮机构的工作状态亦即动力传递路径,以自动变速到指定的变速档。这样的自动变速器中,有时会通过在释放多个摩擦要素中的指定的释放侧摩擦要素的同时,接合其他的接合侧摩擦要素,来进行指定的变速档之间的变速。
在上述那样的变速时,释放侧摩擦要素的释放动作与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必须以恰当的时机进行。若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相对于释放侧摩擦要素的释放动作过早,则会产生暂时性的两摩擦要素均被接合的状态。由此会造成自动变速器联锁的感觉,从而发生所谓输出扭矩的顿挫(pull-in ofoutput torque)现象。相反,若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相对于释放侧摩擦要素的释放动作过迟,则会产生暂时性的两摩擦要素均被释放的状态。由此会造成自动变速器空挡的感觉,从而发生所谓发动机转速的陡增(blow-up ofengine speed)现象。这些现象均会给乘员以不适感。
因此,较为理想的是使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动作既能够避免上述般的现象又能够尽量快速地完成。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时会在对接合侧摩擦要素供应接合用的工作压力时,进行用于使工作油快速充满从控制该供应的液压控制阀到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油路及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液压室的预填充。
并且,在所述预填充之后,通过所述液压控制阀,在经过以指定期间将工作压力保持为大致一定的保持期间后,使所述工作压力再次上升以进行使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完全接合的接合控制。此时,通过控制单元来控制所述液压控制阀进行的工作压力的供应动作,如上述般使得释放侧摩擦要素的释放动作与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以恰当的时机进行。
在上述那样的变速时的液压控制中,若释放侧摩擦要素的释放动作与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的时机不恰当,则通常是通过控制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来调整所述时机。但是,既要尽可能避免变速时间变长,又要精度良好地控制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以使所述时机变得恰当并不容易。尤其,若在预填充结束后立即开始使为了使接合侧摩擦要素完全接合的工作压力上升的控制,则有可能发生因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急遽接合造成的冲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03-2857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以及自动变速器系统,
使释放侧摩擦要素的释放动作与接合侧摩擦要素的接合动作以恰当的时机进行而实现良好的变速动作。
即,本发明一方面是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方法,所述自动变速器具备对应于运转状态来变更变速机构的工作状态的多个摩擦要素,通过在释放这些摩擦要素中的指定的释放侧摩擦要素的同时接合其他的接合侧摩擦要素来进行变速,所述控制方法依次进行基于变速指令来对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预填充工作油的预填充工序、将工作压力以一定时间保持于比预填充时的液压低的液压的液压保持工序、以及使所述工作压力上升而使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接合的升压工序,以作为在变速时使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接合的工序,并且所述控制方法设有设定所述预填充工序中的工作油的预填充时间的预填充时间设定工序,所述预填充时间设定工序中,预测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基于使该接合侧摩擦要素接合的各工序而接合的时期,实测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基于所述各工序而实际接合的时期,并且以这些时期之差小的方式来设定所述预填充时间,在下次变速时的预填充工序中,仅以在所述预填充时间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预填充时间来对所述接合侧摩擦要素进行预填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93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