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夹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22726.4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4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赵镐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气压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91 | 分类号: | B65G47/91;B25J15/06;B23Q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夹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夹具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主要用于真空移送系统的夹具装置。
背景技术
所谓的“真空移送系统”,是指利用高速供给的压缩空气使夹具的内部空间排气,从而在上述空间产生真空及负压,并且当依靠所产生的负压将对象物夹持后,使机器人(robotic)机制运转,从而将对象物移送到指定位置的构造。本发明就是涉及用于上述系统的夹具装置的。
传统情况下,真空夹具由中央形成有孔的本体和具有内部排气空间的衬垫构成。上述衬垫与本体下端部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孔与排气空间相互连通。在真空移送系统中,上述孔与真空抽气(ejector)泵连接,当高速的压缩空气通过上述抽气泵时,上述排气空间内的空气就经由上述孔及抽气泵向外部排出。
上述形态的夹具根据对象物的条件既可采用单一或者以多个的组合形式使用,具有夹持力(grip-power)好的优点。但是,为了能够利用这种夹具,就必须专门设置抽气泵。因此,具有系统的构建及运转变得复杂的缺点。
图1图示的是韩国公开专利第2011-19881号记载的电池夹持器“cell-picker”。上述夹持器包括:具有中央的供给通路2及自上述供给通路2的下部向外侧延长的排出通路3的本体1;与上述本体1的下部结合,并通过孔4与上述排出通路3连通的吸附板5。
当高速的压缩空气通过供给通路2向下供给后,继续通过狭窄的排出通路3时,吸附板5内部空间的空气就通过上述孔4被吸入到排出通路3内,然后,与压缩空气一起向外部排出这样,吸附板5内部空间就会产生真空及负压,从而可以将对象物吸附到吸附板5的底面
在这种夹持器中,上述本体1发挥真空发生器的功能。因此,利用这种夹持器可以使系统的构成更加简单。另外,依据上述专利说明书的记载,上述夹持器对于较薄而轻的对象物,例如:太阳能电池能够有效地进行真空夹持。但是,在这里,它存在以下重要问题。
第一,供给的压缩空气至少有一部分经由孔4直接进入吸附板5内部,因此与所使用的压缩空气量相比,所获得的真空及负压较弱;形成真空的速度慢;作用于对象物的吸入力较弱等。对于上述夹持器来讲,不可能从结构的设计上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供给的压缩空气通过设计成尽可能狭窄的排出通路3从而对吸附板5排气,因此实际操作比较困难,而且不纯物会堵塞通路;如果扩展排出通路3时,上述第一点中提到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因此上述夹持器的构造,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图2是美国专利公开公告US2010/25905号记载的“真空夹具”(vacuum gripper)。上述夹具与上述夹持器相比,除了更换“入口”(inlet)和“出口”(outlet)之外,彼此具有类似的结构。
*当高速的压缩空气通过本体6下端部外侧狭窄的供给通路7供给,然后继续向上通过中央排出通路8时,吸附板5内部空间的空气被吸入排出通路8后,与压缩空气一起向外部排出这样,吸附板5内部空间S就会产生真空及负压,从而就可以将对象物吸附到吸附板5底面
在这种夹具中,上述本体6发挥真空发生器的功能。因此,利用这种夹具可以使系统的构成更加简单。但是,采用这种结构也会遇到与上述夹持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供给的压缩空气至少有一部分直接进入吸附板5内部。
依据上述专利说明书的记载,连接上述供给通路7和排出通路8的本体6下端套管部分被处理成弧形结构R,这样压缩空气就可以通过排出通路8向上流动。但是,实际上,压缩空气受上述弧形结构R的影响发生扩散,而不是完全被引向一个方向即向上流动。更加严重的是,在上述内部空间S产生负压的同时,不必要的回流空气流显著增加。
因此,这种夹具也暴露出了上述夹持器效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现有真空夹具存在的问题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将薄而轻的对象物稳定移送的真空夹具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空气流从而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执行负压的产生以及对象物夹持的夹具装置。
课题解决方法
本发明的夹具装置包括:
包含连接自下面吸入口经由内部排出通路至侧面或上面排出口的排出管路和连接自侧面下部流入口经由供给通路至上述吸入口侧的供给管路的本体;与上述本体下部结合,中心通孔的边缘隆起且按同轴方式设置在上述吸入口内侧,从而从上述供给管路末端部分下部提供向上倾斜或者弧形结构的环状空气导管;设置在上述空气导管的下部,通过上述通孔及吸入口将内部排气空间和上述本体的排出通路相互连通的吸附衬垫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气压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韩国气压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27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