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8415.5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2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鹈饲伸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K1/00;B60R16/02;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海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导电线缆等配线构件将配置在车室内的电气设备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例如混合动力机动车或电动机动车等电动车辆中,已知有将逆变器等高电压设备、电池组配置在车室内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机动车中,在车辆室内,在比后部座椅靠前侧且比原动机室靠后侧的中间区域上设置高电压设备,并通过高电压线缆将设置在原动机室内的前侧设备与高电压设备连接。一端与前侧设备连接的高电压线缆通过底板的下方,将在底板上设置的孔从下方向上侧贯通而配线,并与车室内的高电压设备连接。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配置的控制箱的内部配置有电池组的机动车。在控制箱连接有冷风管道,向控制箱的内部放出冷气的一部分来对电池组进行冷却,从而进行温度调节。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290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8-254607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机动车中,由于利用高电压线缆将配置在车室内的高电压设备与配置在原动机室内的前侧设备连接,因此,需要在使高电压线缆向在底板上设置的孔贯通而向底板上部取回之后,与车室内的高电压设备进行连接这样烦杂的作业,从而作业性差,存在改善的余地。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没有关于与控制箱内的电池组连接的线缆的记载,但存在同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一端与外部设备连接的配线构件和配置在车室内的电气设备单元的连接作业,从而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的电动车辆。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具有多个电气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气设备40)和收容该多个电气设备的电装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装壳体31),且配置在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辆10)的底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20)上的电气设备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气设备单元30);以及
从外部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动机13、第二电动机16、散热器)侧延伸出而与所述电气设备单元连接的由导电线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电线缆49、51)或冷却配管(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配管52)构成的至少一个配线构件,
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上,在配置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方开口部37及后方开口部38),
将所述配线构件连接的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连接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连接部45、后侧连接部46)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装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多个电气设备且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收容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收容部34);以及从该收容部贯通所述开口部而向所述底板的下方延伸出,且设有所述连接部的延伸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方延伸部35、后方延伸部36)。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以其与所述配线构件连接的连接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倾斜向下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单元配置在由所述底板形成的底板通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通道21)的上表面,
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延伸部的下表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下表面35a、36a)位于由所述底板通道构成的凹部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凹部空间S)内。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单元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8),并且所述外部设备相对于所述电气设备单元而分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前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原动机室11)及后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收容室14),
在所述底板上,在配置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前方及后方位置分别形成有前方开口部及后方开口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84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