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的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54349.2 | 申请日: | 2012-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7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又吉丰;森川邦彦;铎木咲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7/08 | 分类号: | B62D7/08;B60K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车轮绕着主销轴线转向的车轮的转向装置,尤其是涉及容易进行车轮的、例如横跨90度的大角度的大幅转向的改良方案。
背景技术
作为像这样容易进行车轮的大幅转向的转向机构,通常公知有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机构。
该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车轮的转向装置是一种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转向装置,其内置有以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的专用的轮内马达驱动单元并与之形成为一体,并轮内马达驱动车轮被该专用的轮内马达驱动单元分别驱动,该车轮的转向节臂连结有转向横拉杆,借助这些转向横拉杆和转向节臂将来自转向盘的操纵力转换成车轮的绕着主销轴线转动的转向力,从而进行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转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623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该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转向装置中,在车轮的车宽方向内侧存在有转向横拉杆的同时,还存在有作为下侧的悬挂臂的下臂,当车轮进行较大幅度转向时会与这些转向横拉杆以及下臂发生干扰。
因此,在设定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最大转向角之际,不得不以避开该转向横拉杆以及下臂的移动范围的方式进行设定,导致车轮的最大转向角因转向横拉杆和下臂的存在而受到制约。
因此,在将转向装置应用在例如轮内马达驱动式的电动汽车的情况下,产生如下问题:作为该轮内马达驱动式电动汽车的特长的、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用于通过例如90度转向来进行横向行驶等的大幅转向变得困难,从而轮内马达驱动式电动汽车的一个特长被破坏。
本发明是一种不限于轮内马达驱动车轮、也能够适用于普通车轮的转向装置,总之,其目的在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车轮的车宽方向内侧不存在构成车轮转向系统的转向横拉杆、下臂这样的其他部件的车轮的转向装置,由此能够使该车轮的用于通过90度转向来进行横向行驶等的大幅转向变得容易,从而解决上述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车轮的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将用于使车轮绕着主销轴线转向的装置作为主要结构的基础前提,将转向机构配置在该主销轴线上的比上述车轮靠上方的位置,该转向机构用于将操纵力转换成绕上述主销轴线的转向扭矩,并赋予给上述车轮。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车轮的转向装置中,因为转向机构配置在主销轴线上的比轮内马达驱动车轮靠上方的位置,无需使构成车轮转向系统的其他部件存在于车轮的车宽方向内侧,能够使该车轮的用于通过90度转向来进行横向行驶等的大幅转向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需要进行该车轮大幅转向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车辆后方一起观察到的、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轮内马达驱动车轮以及该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悬挂装置和转向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具有图1的转向装置的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图1的转向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A-A剖面的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转向装置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5是表示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由图1~图4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产生的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转动轨迹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由图5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产生的轮内马达驱动车轮的转动轨迹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轮内马达驱动单元以及上下固定座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轮内马达驱动单元以及上下固定座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轮内马达驱动单元以及上下固定座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轮内马达驱动单元以及上下固定座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轮内马达驱动车轮(车轮)
2 轮内马达驱动单元
2a 电动马达(动力源)
2b 减速器(变速器)
3 单元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4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