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往复式发动机和发动机本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4568.0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6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阿尔托·耶尔维;D·哈格布卢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F1/42;F02M35/104;F02M35/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往复 发动机 本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复式发动机,其包括具有气缸的发动机本体和用于将进气引导到气缸中的入口通道。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往复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本体。
公知地,在往复式发动机的入口通道中产生进气压力脉动。例如,在涡轮增压的往复式发动机中,进气压力脉动可以反复地使涡轮增压器的操作点移动到喘振区域,这妨碍了涡轮增压器的运行并且因此对发动机的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入口通道内的压力脉动对气缸的填充也有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每个入口阀的附近压力水平会波动,并且当入口阀关闭时,保留在气缸中的空气的量由局部压力水平来决定。局部压力水平可以大幅改变,特别是在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中。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减小往复式发动机的入口通道中的压力脉动。
该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内容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往复式发动机包括具有气缸的发动机本体和用于将进气引导到气缸中的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有主进气接收器和副进气接收器。所述副进气接收器设置在所述主进气接收器的下游以及所述气缸的上游。所述副进气接收器借助至少一个连接通道与所述主进气接收器流体连通,所述连接通道从两个相邻的气缸之间穿过。
在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本体中,用于进气的主进气接收器设置在发动机本体内,并且用于将进气从主进气接收器排出的连接通道与主进气接收器连接,所述连接通道在发动机本体中设置在连续的气缸之间。
副进气接收器抑制了入口通道中的压力脉动。因此,气缸的填充能够被改进并且如果发动机被涡轮增压则涡轮增压器的喘振将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气缸设置为两排并且进气通道设有两个副进气接收器,这两个副进气接收器设置在主进气接收器的下游以及气缸的上游。每个气缸排均设有单独的副进气接收器。在该实施方式中,进气压力脉动在以下发动机中能够被有效地减小,所述发动机的气缸设置成V型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在V型气缸构造中,主进气接收器设置在气缸排之间。副进气接收器能够相对于主进气接收器和气缸排之间的排气通道被置于气缸排的相对两侧。该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紧凑布置,该布置在发动机的横向方向上不需要额外的空间。而且,将热的排气通道置于气缸排之间更加安全。
接下来将参照下列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往复式发动机的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从发动机本体的端部看时图1的往复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本体、进气接收器和排气通道。
图1公开了多气缸往复式发动机1。发动机1能够是大型往复式发动机,为两冲程或者四冲程发动机。这里,大型往复式发动机称为这样的发动机,即:该发动机能够例如用作船舶中或者电厂中的主发动机和副发动机,以用于产生热和/或电。发动机1包括具有气缸3的发动机本体2,这些气缸设置为呈V型构造的两排4。典型地,发动机1包括6至24个气缸3。
往复式发动机1包括用于将进气引导到气缸3中的入口通道5。发动机1能够采用一级或者多级涡轮增压8。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发动机是一级涡轮增压的并且设有一个涡轮增压器8,但是,如果需要,每个气缸排4可以设有单独的涡轮增压器8。入口通道5设有一个主进气接收器6和两个副进气接收器7。主进气接收器和副进气接收器是为了压缩空气系统而设计的罐,它们都被用于储存压缩空气并且容许压力与入口通道5中的压力相同。主进气接收器6设置在涡轮增压器8的下游。副进气接收器7设置在主进气接收器6的下游和气缸3的上游。每个气缸排4都设有单独的副进气接收器7。主进气接收器6的容积大于副进气接收器7的容积。主进气接收器6和副进气接收器7两者都是细长的并且与气缸排4平行。副进气接收器7的内径是气缸3的内径的0.45至0.6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未经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45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