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5684.4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0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大辅;浅尾淑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型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载于车辆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构成为将构成逆变器或电子继电器的功率部的发热元件直接通过螺钉或弹簧结构紧贴并固定到散热器等机构构件,或是将发热元件安装到金属或陶瓷等的基板上后再通过螺钉或弹簧结构紧贴并固定到散热器等机构构件,以使发热元件产生的热散热至机构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0/007672A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存在对于安装在以没有与机构构件紧贴的状态配置的基板上的发热元件的散热措施不充分这样的技术问题。此外,虽然也有在基板及发热元件上安装专用的散热器或风扇来进行冷却的其它的现有例,但这种情况下,存在重量变重、元件固定用焊料或基板上的焊料的强度不够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的上述这样的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现结构简化和组装性提高的同时,使发热元件的散热性提高,并且耐久性及可靠性高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部,该电动机部具有电动机,该电动机产生与由车辆的驾驶员操纵带来的操纵转矩相对应的辅助转矩,并将产生的上述辅助转矩经由减速机构部施加到上述车辆的转向轴;以及控制装置部,该控制装置部具有对上述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元件,上述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是上述电动机部、上述减速机构部及上述控制装置部一体固定而成的,其特征是,上述控制装置部具有:发热元件,该发热元件至少含有上述控制电路元件,并因工作而发热;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安装有上述发热元件;以及机构构件,该机构构件对上述控制基板进行固定,构成为能使上述发热元件产生的上述热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导热构件传热至上述机构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由于能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经由导热构件有效地向机构构件散热来进行冷却,因此,能获得一种耐久性及可靠性高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也称为MCU)构成为永磁型同步电动机。
在图1及图2中,一体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在与由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未图示)连接的转向轴10上通过减速机构部(包括齿轮,下同)20一体地连接有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30。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30在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时通过减速机构部20对转向轴10施加辅助力矩,减少驾驶员的方向盘操作力。
减速机构部20包括:蜗轮21,该蜗轮21固定于转向轴10;蜗杆22,该蜗杆22具有与上述蜗轮21啮合的蜗杆轴23;以及外壳24。蜗杆轴23通过固定于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30的转子轴43端部的、作为联接器的轴套31,而与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30的转子轴43花键结合。
控制装置一体型电动机30包括具有定子41和转子42的电动机部(也称为电动机)40以及包含电动机驱动电路的控制装置部50。控制装置部50包括作为金属制的壳体的、减速机构侧壳体52和电动机侧壳体51。定子41固定在铁制的圆筒状的框架414的内表面侧。
框架414通过螺钉(未图示)固定于电动机侧壳体51。电动机侧壳体51由铝合金的铸造形成件形成,其轴向另一端部与减速机构侧壳体52的轴向端部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56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操作处理容器的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一种天车自动套链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