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成形件的制造方法和纤维强化塑料成形体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8347.0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鲛岛壮平;竹谷元;松本迪齐;小林广纪;久保一树;粟野悠平;马渊贵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B15/08 | 分类号: | B29B15/08;B29C43/12;B29C43/18;B29C70/10;B29K101/10;B29K105/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制造 方法 纤维 强化 塑料 | ||
1.一种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干纤维织物(4)和带树脂的膜(3)的纤维强化塑料成形体的制造用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树脂的膜(3)包括:脱模膜(1);以及固定用树脂(2),被固定于该脱模膜(1)的一面,且包括在室温下具有粘性的半固化状态的热固化性树脂,
该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具备:
第1工序,通过将从被卷绕成卷状的状态被陆续放出的上述带树脂的膜(3)借助上述固定用树脂(2)固定于从被卷绕成卷状的状态被陆续放出的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表面,得到具有脱模膜(1)和固定用树脂(2)的第1干纤维织物(4);
第2工序,通过另外将从被卷绕成卷状的状态被陆续放出的上述带树脂的膜(3)借助上述固定用树脂(2)固定于从被卷绕成卷状的状态被陆续放出的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表面,并自被压接于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带树脂的膜(3)剥离上述脱模膜(1),得到具有固定用树脂(2)的1个以上的第2干纤维织物(4);以及
层叠工序,借助上述第2干纤维织物(4)的固定用树脂(2),将上述第2干纤维织物(4)层叠于上述第1干纤维织物(4)的未固定有固定用树脂(2)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切断工序,该切断工序在使上述预成形件(5)的上述脱模膜(1)侧的面真空吸附于切断机之后,将其切断成目标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成形件(5)用卷压力机被大气压以上的压力预先加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用树脂(2)是点状,各点的面积比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纤维彼此不重叠的稀疏部分的各面积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点状的上述固定用树脂(2)的节距比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纤维的节距大,且不是构成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纤维的节距的整数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对点状的上述固定用树脂(2)进行加热处理,使点状的上述固定用树脂(2)的面积比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纤维彼此不重叠的稀疏部分的面积小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用树脂(2)的至少一部分是线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线状的上述固定用树脂(2)的宽度比构成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纤维的节距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线状的上述固定用树脂(2)的配置方向与构成上述干纤维织物(4)的纤维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是45°以外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干纤维织物(4)与上述第2干纤维织物(4)的各自之间,线状的上述固定用树脂(2)的位置不同。
11.一种纤维强化塑料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纤维强化塑料成形体的制造方法依次具备:
赋型工序,一边剥离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成形件(5)的上述脱模膜(1),一边借助固定用树脂(2)将上述预成形件(5)固定于成形模;
浸渍工序,将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浸渍于被固定于上述成形模(6)的上述预成形件(5)中的上述干纤维织物(4);
固化工序,通过使上述液状的热固化性树脂和上述固定用树脂(2)固化,形成纤维强化塑料成形体;以及
脱模工序,使上述纤维强化塑料成形体自上述成形模(6)脱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834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