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框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8757.5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竹中正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9/20 | 分类号: | B62K19/20;B62K25/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海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框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框架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机动两轮车的后部设有用于吸收作用于后轮的负载的缓冲器。提出有各种用于支承该缓冲器的框架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机动两轮车在后框架和后叉的后端具备缓冲器。
在上述机动两轮车中,还在后框架的中间部设有托架,在该托架设有用于支承后缓冲器的缓冲器用螺栓。在上述机动两轮车中,还在左右的托架之间延伸有第二横杆,缓冲器用螺栓从托架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
即,通过将第二横杆延伸设置于缓冲器用螺栓的附近位置,能提高托架的刚性。作为加强构件的第二横杆成为必需,导致框架的重量增加。
另外,若简单地减薄托架,则托架的强度降低,因此,需要谋求使托架为厚壁等的刚性提高。
使托架为厚壁时,框架的重量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提高燃料消耗率,期望减薄框架的壁厚而使框架轻量化。
因此,寻求不需要第二横杆、且能够使托架为薄壁的框架构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663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后框架处具备缓冲器用螺栓的车辆中能够谋求框架的轻量化的框架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框架构造,其包含一对左右后框架,在这些后框架上分别安装有缓冲器,所述车辆的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造还包含分别设于所述后框架的托架,所述后框架分别具有沿车宽方向贯通的框架贯通孔,所述托架分别具有沿车宽方向贯通的托架贯通孔,且以使所述托架贯通孔的轴线与各个所述框架贯通孔的轴线一致的方式焊接于各个所述后框架,在所述框架贯通孔及所述托架贯通孔中贯穿有用于将所述缓冲器的上端连结于所述后框架的缓冲器用螺栓,所述缓冲器用螺栓未焊接于所述后框架而焊接于所述托架。
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那样,所述托架优选包括与所述后框架接触的托架主体部和从该托架主体部向上方延伸而支承车载部件的上部延出部。
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在上部延出部形成减轻重量孔。
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在后框架上形成有向上下及车身前后延伸的平坦面,在该平坦面上设有框架贯通孔且将托架焊接于所述平坦面。
如技术方案5所述的那样,优选的是,所述托架主体部包括:焊接于所述后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平坦面而与所述外侧平坦面抵接的外侧抵接部;从所述外侧抵接部向外侧突出而具备外侧的所述托架贯通孔的外侧凸部;焊接于所述后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平坦面而与所述内侧平坦面抵接的内侧抵接部;以及从所述内侧抵接部向内侧突出而具备内侧的托架贯通孔的内侧凸部,利用所述外侧凸部和所述内侧凸部来支承所述缓冲器用螺栓。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后框架设有框架贯通孔,以具有托架贯通孔且使托架贯通孔的轴线与框架贯通孔的轴线一致的方式将托架焊接于后框架,在框架贯通孔及托架贯通孔中贯穿有缓冲器用螺栓,缓冲器用螺栓未焊接于后框架而焊接于托架。
由于缓冲器用螺栓未焊接于后框架而焊接于托架,因此,作用于缓冲器用螺栓的负载首先施加于托架。之后经由托架而施加于后框架。即,能够使作用于缓冲器用螺栓的负载分散于托架和后框架,因此,负载从集中负载向分散荷重改变。
由于负载未集中于托架而不需要谋求托架的加强、刚性提高,因此,能够实现托架的薄壁化、轻量化。
而且,与缓冲器用螺栓焊接于后框架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利用托架来分散负载,能够使朝向后框架的载荷分散。后框架的应力变小,能够实现后框架的薄壁化及轻量化。因而,在后框架处具备缓冲器用螺栓的车辆中,能够谋求框架的轻量化。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托架包括托架主体部和从托架主体部向上方延伸而支承车载部件的上部延出部。
托架除了使负载分散化之外还兼作车载部件的支承构件。与将缓冲器用螺栓焊接于后框架、在与该缓冲器用螺栓分离的位置将车载部件托架设于后框架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托架用于两个用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抑制成本。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上部延出部形成有减轻重量孔。
通过在上部延出部形成减轻重量孔,能够使框架重量轻量化。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后框架形成有向上下及车身前后延伸的平坦面,在平坦面设有框架贯通孔且将托架焊接于平坦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87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