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抗炎活性的发酵鹿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由此得到的提取物及该提取物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8853.X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54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郑昌晖;崔学柱;金东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美莱德可利亚;郑昌晖 |
主分类号: | A23L33/00 | 分类号: | A23L33/00;A61K8/9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7 | 代理人: | 王金双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活性 发酵 鹿茸 提取物 制备 方法 由此 得到 用途 | ||
1.一种由鹿茸制造鹿茸发酵提取物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在细切的每100重量份鹿茸添加200到500重量份的精制水并在80到100℃进行热水提取及过滤;
步骤2,步骤1中得到的液相成分,对细切的鹿茸每100重量份添加10到30重量份的芽孢杆菌菌株培养液,在30到40℃发酵2到3天后得到第一发酵提取液;
步骤3,对上述第一发酵提取液每100重量份添加20到30重量份的包合配合物,然后在60到70℃搅拌,将其缓缓冷却到常温而予以分子胶囊化;
步骤4,对通过上述步骤1-3最终获得的生成物在120℃予以高压灭菌30分钟形成液相型的鹿茸发酵提取物,或对其予以高压灭菌并将其冻干形成粉末型的鹿茸发酵提取物。
2.一种由鹿茸制造鹿茸发酵提取物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在细切的每100重量份鹿茸添加200到500重量份的精制水并在80到100℃进行热水提取及过滤;
步骤2,在步骤1中得到的鹿茸渣滓上添加精制水后,对细切的鹿茸每100重量份添加10到30重量份的曲霉菌株培养液,在50到70℃发酵2到3天后得到第二发酵提取液;
步骤3,对上述第二发酵提取液每100重量份添加20到30重量份的包合配合物,然后在60到70℃搅拌,将其缓缓冷却到常温而予以分子胶囊化;
步骤4,对通过上述步骤1-3最终获得的生成物在120℃予以高压灭菌30分钟形成液相型的鹿茸发酵提取物,或对其予以高压灭菌并将其冻干形成粉末型的鹿茸发酵提取物。
3.一种由鹿茸制造鹿茸发酵提取物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在细切的每100重量份鹿茸添加200到500重量份的精制水并在80到100℃进行热水提取及过滤;
步骤2,在步骤1中得到的液相成分,对细切的鹿茸每100重量份添加10到30重量份的芽孢杆菌菌株培养液,在30到40℃发酵2到3天后得到第一发酵提取液;
步骤3,在步骤1中得到的鹿茸渣滓上添加精制水后,对细切的鹿茸每100重量份添加10到30重量份的曲霉菌株培养液,在50到70℃发酵2到3天后得到第二发酵提取液;
步骤4,对上述第一发酵提取液及上述第二发酵提取液的混合物每100重量份添加20到30重量份的包合配合物,然后在60到70℃搅拌,将其缓缓冷却到常温而予以分子胶囊化;
步骤5,对通过上述步骤1-4最终获得的生成物在120℃予以高压灭菌30分钟形成液相型的鹿茸发酵提取物,或对其予以高压灭菌并将其冻干形成粉末型的鹿茸发酵提取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芽孢杆菌菌株培养液包含乳酪芽孢杆菌(Bacillus casei)。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曲霉菌株培养液包含酪曲霉(aspergilluscasei)。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合配合物选自环糊精、冠醚、聚氧化烯、prophorine、聚硅氧烷、phophazene及沸石所组成的群。
7.一种鹿茸发酵提取物,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而制成。
8.一种鹿茸发酵提取物,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方法而制成。
9.一种鹿茸发酵提取物,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方法而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鹿茸发酵提取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芽孢杆菌菌株培养液所含发酵菌株是选自乳酪芽孢杆菌(Bacilluscasei,受托编号KACC91310P )、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纳豆芽孢杆菌(B. natto)、短芽孢杆菌(B. brevis)中的任意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鹿茸发酵提取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曲霉菌株培养液所含发酵菌株是选自酪曲霉(aspergilluscasei)、米曲霉(A. oryzae)、黑曲霉(A. niger)、灰绿曲霉(A. glaucus)中的任意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美莱德可利亚;郑昌晖,未经株式会社美莱德可利亚;郑昌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885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硫化赤泥吸附剂处理废水的方法
- 下一篇:线虫小分子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