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羟基氨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6808.9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9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K.洛伦茨;J.霍夫曼;H.内夫茨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48 | 分类号: | C08G18/48;C08G18/10;C08G18/38;C08G63/91;C08G18/42;C08G63/67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石克虎;林森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氨基 聚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用于制备羟基氨基聚合物的方法,包含下面步骤:
a) 带有至少一个泽列维季诺夫活性H原子的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与不饱和的环状羧酸酐和至少一种环氧烷化合物反应以获得带有羟基的预聚物,
b) 伯胺和/或氨加成到根据步骤a)得到的带有羟基的预聚物的双键上以获得羟基氨基聚合物,
其中
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与不饱和的环状羧酸酐的反应和/或所述环氧烷化合物的加成使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DMC-催化剂)进行,
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含有1-35个,特别是1-8个泽列维季诺夫活性H原子,
所述环氧烷化合物选自具有2-24个碳原子的那些,特别是选自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
所述环氧烷化合物的量与羧酸酐量之比为至少1.1:1,优选为至少2:1,特别为至少2.5:1,
和所述伯胺选自具有至少一个伯氨基和任选的羟基的脂族、环脂族和/或芳脂族单-和二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具有17-1200 g/mol,特别是62-1000 g/mol的数均分子量。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饱和的环状羧酸酐选自不饱和的环状二羧酸酐,如马来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特别是3,4,5,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以及它们的组合。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种另外的共聚单体在步骤a)中反应,所述共聚单体特别选自内酯、交酯、饱和的或芳族的环状羧酸酐、环状碳酸酯和/或二氧化碳,其中所述另外的共聚单体的反应优选同样通过DMC催化剂进行催化。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羧酸酐的量与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的泽列维季诺夫活性H原子数量之比为大约1:1 - 1.5:1,特别是1:1 - 1.2:1。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和DMC催化剂放入反应容器中,然后加入环氧烷化合物、环状不饱和羧酸酐和任选的其它共聚单体。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和DMC催化剂放入反应容器中,计量加入环氧烷化合物和任选的其它共聚单体,然后加入不饱和的环状羧酸酐,其中在不饱和的环状羧酸酐已经加入后,再次计量加入环氧烷化合物和任选的其它共聚单体,特别是超过1mol环氧烷化合物/每mol泽列维季诺夫活性氢。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将H-官能的起始剂多元醇和DMC催化剂放入反应容器中并将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化合物与环氧烷和不饱和的环状羧酸酐一起连续加入,其中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多元醇具有的OH值为3-1000 mg KOH/g,优选为3-300 mg KOH/g。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a)制备的中间产物用作所述H-官能的起始剂多元醇。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量加入环氧烷化合物之前结束环状羧酸酐的计量加入,并且在只有环氧烷和任选的共聚单体的最后计量加入中,每mol泽列维季诺夫活性氢计量加入超过1mol环氧烷化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将起始剂多元醇、部分量的DMC催化剂放入反应器系统中,H-官能的化合物、另外的DMC催化剂与环氧烷和不饱和环状羧酸酐一起连续加入,其中在可预选择的平均停留时间后连续地从反应器系统中取出所得的步骤a)的反应产物。
12.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的方法可得的羟基-氨基聚合物,其中环氧烷化合物的量与羧酸酐的量之比为至少1.1:1,优选为至少2:1,更优选为至少2.5:1,并且其中所述羟基-氨基聚合物更优选不进行纯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680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