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或气动系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8752.0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06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约尔格·迈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伯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7/052 | 分类号: | B60G17/052;B60G17/05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车文;张建涛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空气 供给 设备 气动 系统 用于 运行 方法 | ||
1.一种用于运行气动设备,尤其是车辆的空气弹簧设备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具有:
-压缩空气输送装置(1);
-通向气动设备(90)的压缩空气接口(2);
-通向周围环境的排气接口(3);
-气动主线路(60),所述气动主线路位于所述压缩空气输送装置(1)与所述压缩空气接口(2)之间并且具有空气干燥器(61);
-排气线路(70),所述排气线路位于所述压缩空气接口(1)与所述排气接口(3)之间;
-磁阀系统(80),所述磁阀系统具有用于控制排气阀(71)的控制阀(81),其中,
控制阀(81)借助控制阀接口(X2、Y2)连接在连接至排气阀(71)的压力控制接口(71S)的气动控制线路(110)中,并且排气阀(71)借助排气阀接口(X1、Y1)连接在排气线路(70)中,
其特征在于,
保持压力的气动的装置(120)连接至气动控制线路(110),所述保持压力的气动的装置构造为使得压力控制接口(71S)在打开排气线路(70)中的排气阀(71)的排气阀接口(X1、Y1)时不依赖于排气线路(70)和/或气动主线路(60)中的压力地保持在控制压力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压力的气动的装置(120)构造为使得压力控制接口(71S)在打开排气线路(70)中的排气阀(71)的排气阀接口(X1、Y1)时以如下方式保持在压力下,即,使得排气线路(70)和/或气动主线路(60)中的压力能可变地选择,尤其是能够下降至剩余保持压力之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剩余保持压力通过排气阀(71)的、尤其是可变地能调节的排气阀弹簧(72)预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压力的气动的装置(120)构造为使得压力控制接口(71S)在打开排气线路(70)中的排气阀(71)的排气阀接口(X1、Y1)时以如下方式保持在压力下,即,使得排气线路(70)和/或气动主线路(60)中的压力实际上能够下降直至周围环境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压力的气动的装置(120)尤其仅构造有控制阀(81),其中,控制阀(81)具有第一控制阀接口和第二控制阀接口(X2、Y2),它们连接至气动控制线路(110),并且控制阀(81)没有通向周围环境的阀接口,尤其是控制阀(81)构造为2/2换向阀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控制阀(81)能以如下方式来电磁间隔控制,即,在开始间隔时,为了在压力控制接口(71S)上建立起控制压力而打开第一控制阀接口和第二控制阀接口(X2、Y2),并且在结束间隔时,为了使得压力控制接口(71S)保持在控制压力下而关闭第一控制阀接口和第二控制阀接口(X2、Y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气动控制线路(110)连接至蓄压器(92),尤其是从通向蓄压器(92)的蓄压器分支线路(92L)分支出来,尤其是气动控制线路(110)没有通向气动主线路(60)的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气动控制线路(110)能切换地连接至空气压缩机(21)和/或能切换地连接至气囊(91)和/或能切换地连接至蓄压器(92),尤其是从气动主线路(60)分支出来。
9.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的气动系统,尤其是所述气动设备(90)构造为空气弹簧设备形式,所述空气弹簧设备具有通道(95)和至少一个气动连接至所述通道的气囊分支线路和/或蓄压器分支线路(91L、92L),其中,所连接的气囊分支线路和/或蓄压器分支线路(91L、92L)具有气囊(91)和/或蓄压器(92),其中,在气囊(91)和/或蓄压器(92)之前分别布置有一个换向阀(9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伯科有限公司,未经威伯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875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