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悬挂臂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69908.7 | 申请日: | 201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4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仲里秀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万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高龙鑫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悬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板材重叠而形成的车辆用悬挂臂。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由于车辆的控制操作,来自轴侧的各种力,即扭力、拉力、弯曲力或压缩力等从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作用于车辆用悬挂臂。若要使悬挂臂相对于这种力能够发挥出高刚性,优选使悬挂臂呈在力作用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形状。
然而,有的车辆用悬架为了避免与车体侧的各种构件等的干涉,有时其不得不呈弯曲程度较大的形状。就具有这种弯曲形状的臂而言,由于呈位于力所作用的两端部之间的主体部相对于连结两端部的轴线偏移的形状,因此容易变成对前述各种力不具有刚性的臂。因此,制造弯曲臂时,为使主体部整体或弯曲的部分具有高刚性而必须具有规定的体积,该部分的截面面积也必须大。
然而,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悬挂臂而言,其需要轻量化且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外形形状能顺利成型,但无法使主体部或弯曲的部分具有所期望的体积(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因此,制造弯曲臂时,存在如下实际情况,即:无法通过锻造或铸造使钢或铝合金等以从端部到中央部分逐渐地增大截面面积的方式来成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055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基于锻造或铸造的成型要伴随热处理或机械加工,因此在制造性或生产性方面比冲压成型更不利。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伴随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无需经过锻造或铸造便能够以高生产性进行制造的高刚性的弯曲的车辆用悬挂臂。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达成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悬挂臂的特征在于,在一对第一金属板之间设置第二金属板,并将这些金属板相互焊接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在一对第一金属板之间夹持第二金属板,并将这些金属板相互焊接接合而形成弯曲形状的车辆用悬挂臂,因而不需要伴随有热处理或机械加工的锻造或铸造,便能够通过冲压或焊接并使用简单的平板来成型具有高刚性的悬挂臂,能够以高生产性进行制造。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通过使用比第一金属板更短的第二金属板来构成主体部,以将该第二金属板的一端部和两个第一金属板之间形成的空间部堵住的方式设置加强构件,并将该加强构件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内壁面焊接接合,因而能够提高车辆用悬挂臂的弯曲的部分的刚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端部的刚性,能够得到整体上具有较高刚性的臂。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将两个第一金属板的端板附近区域向着垂直于轴向的外方向逐渐扩展,在该端板附近区域设置了所述加强构件,因而两个第一金属板的端板在垂直于轴向的外方向扩展,提高了与车体侧或轴侧连结时的通用性,也提高了操作性。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在第一金属板的端板焊接接合环构件,在该环构件内设置弹性轴套及轴构件,经由该轴构件与所述车体侧或轴侧相连结,因而悬挂臂受到扭力的作用时,悬挂臂的弯曲的部分所受到的扭力等在环构件及其附近被吸收一定程度,从而能够减少该扭力的传递。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使第一金属板的两端板间的间隔大于将两个第一金属板及第二金属板重叠时的厚度,经由插入于轭状托架上设置的通孔的轴构件,与所述车体侧或轴侧连结,因而无需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端部安装环构件便能够与车体侧或轴侧相连结,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在所述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上,以面垂直的方式设置通孔,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端板附近区域具有引向所述通孔的通孔引导部,因而,例如,进行所谓的浸涂时,剩余涂料沿着加强筋流入通孔,由此 能够防止涂料的浪费,有利于成本,而且通过加强筋的形成使第一金属板的强度也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挂臂的悬架的简要主视图。
图2是上述悬挂臂的主视图。
图3是上述悬挂臂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悬挂臂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面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2的7-7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万,未经株式会社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99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热连接器
- 下一篇:微结构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