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备突起的金属微粒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6939.5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1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前川昌辉;榎村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M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5/00 | 分类号: | H01B5/00;B22F1/00;B22F9/00;B22F9/2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贾成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备 突起 金属 微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锥状的突起等、表观上形成尖细的突起的、含镍元素的金属微粒。
背景技术
镍微粒使用于导电性材料、催化剂等,为近年来非常受到注目的材料。就镍微粒等的金属微粒而言,根据其所使用的领域,所需要的特性不同,因此除粒径、微晶直径以外,需要控制粒子的形状。例如在使用于电路板等的电连接的导电性微粒中,以在基体中的接触处的增大以及导电性能的提高为目的,需要在粒子表面具有突起形状的粒子。此外即使在使用于催化剂的情况下,如果为相同的粒径,则比表面积大的粒子的一方的特性优异,因此需要具有突起的金属微粒。
到目前为止公开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那样的在由树脂微粒构成的基材粒子表面具有镍或镍合金的导电层、上述导电层具有突起形状的微粒。但是,只不过是在粒子表面微细的镍微粒或其凝聚体点状、带状地附着。由于该微粒在同种类材料的层叠、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热膨胀等的物性不同,因此具有剥离、变质的问题。另外,公开有如专利文献3中记载那样的粒径为0.1~10μm、且在外表面一体地具有低于粒径的1/4的多个锥状的突起的镍微粒,但由于突起小,因此难以保持充分的接触,导电不良的防止、电阻值的降低化等的实现难。
进而,在任何的文献中,对于微晶直径(d)相对于粒径(D)的比率(d/D),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另外,为了提高作为导电性浆料的有用性,认为相对于金属自身的熔点优选1/5以下的较低温区域下的粒子彼此的热粘接性高,但实际情况是:关于该方面的考察不充分。
另外进而,在金属微粒等的微粒的制造中,多需要防止所得到的微粒彼此的凝聚,但在以往的技术中,一般通过分散剂等的利用来防止凝聚,现状是未进行从微粒的形状来防止凝聚这样的想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4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431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917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课题为:关于导电特性、催化剂特性的提高、例如200℃以下左右的较低温度区域下的粒子彼此的热粘接性、粒子彼此的凝聚的防止等,由从粒子本体突出的突起所带来的效果可充分地得到发挥的新的金属微粒以及含有该金属微粒的金属微粒粉体及浆料的提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就本发明人而言,在具备粒子本体和从上述粒子本体突出的突起、上述粒子本体的粒径为5μm以下的金属微粒中,可制造具有充分长的突起的具备新颖的形状的含镍元素的金属微粒,由此完成本发明。
予以说明,在本说明书的记载中,所谓“粒径”,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意思为不包括突起的粒子本体的粒径。
在本发明涉及的金属微粒的情况下,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具有随着从其基端向顶端、表观上的宽度逐渐变小的尖细形状,且在上述突起内至少1个突起的高度相对于上述粒子本体的上述粒径为大于1/4、8/4以下。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金属微粒中,其特征在于,在具备粒子本体和从上述述粒子本体突出的突起、上述粒子本体的粒径为5μm以下的金属微粒中,在低于构成上述突起的金属自身的熔点的温度下上述突起熔融变形。
另外本发明提供为含有上述的金属微粒的组合物、上述组合物的形态为粉体状或浆料状的含有金属粒子的组合物。
上述的突起具有随着从其基端向顶端、利用电子显微镜的表观上的宽度逐渐变小的尖细形状,优选上述基端的表观上的宽度为上述表观上的高度的2倍的值以下。更优选上述基端的表观上的宽度为上述表观上的高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上述基端的表观上的宽度为上述表观上的高度的1/2的值以下。这样,突起细长的一方可促进上述的熔融变形,在低于构成突起的金属自身的熔点的温度下、即使例如在该熔点的1/5以下的温度下,也产生熔融变形,另外,粒子彼此的凝聚防止效果也提高。本发明涉及的金属微粒,为上述粒子本体和上述突起由相同原材料形成为一体的镍、镍合金、镍化合物等的微粒,作为导电材料、催化剂的有用性高。另外,通过上述粒子本体和上述突起由相同原材料形成为一体,可降低剥离、变质的可能性,可以显示稳定的特性。另外,使上述金属微粒的微晶直径(d)相对于粒径(D)的比率(d/D)为0.02以上来实施是有利的。该比率(d/D)越大,越具有可降低热收缩、劣化等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技术株式会社,未经M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69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