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枸杞鲜果除果蜡及抗氧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5815.2 | 申请日: | 2013-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3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索有瑞;叶英;韩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B7/022 | 分类号: | A23B7/022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李艳华 |
地址: | 810001 ***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枸杞 鲜果 氧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枸杞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枸杞鲜果除果蜡及抗氧化方法。
背景技术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既可作为坚果食用,又是一味功效卓著的传统中药材,其味甘、性平,具有补肝益肾之功效,《本草纲目》中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中医常用它来治疗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健忘、目眩、目昏多泪、消渴、遗精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枸杞子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细胞突变、具有延缓衰老、抗脂肪肝、调节血脂和血糖、促进造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枸杞子中含有14种氨基酸、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B1、B2、C和钙、铁等眼睛保健的必需营养,并含有甜菜碱、玉蜀黄素、酸浆果红素等特殊营养成分,故使其具有不同凡响的保健功效。
枸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鲜用,或干燥备用。由于枸杞鲜果为浆果,皮薄汁多,极易受到机械损伤和微生物浸染而霉变腐烂,不易运输、储存,因此市售枸杞一般为干品。枸杞鲜果表皮有一层果蜡保护着,内部水分不易逸出,故干燥过程比较耗时,且由于枸杞富含维生素C,干燥时间过长、干燥方法不当都易导致枸杞中的维生素C氧化褐变,严重影响枸杞品质。为解决枸杞干燥过程中易氧化褐变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枸杞果农们积累出一套枸杞干制的简单工艺,即用浓度为1.2%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枸杞鲜果,除去表面的果蜡以利于水分蒸发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然后再用0.5%左右的亚硫酸钠(Na2SO3)溶液浸泡,进一步防止枸杞鲜果在干燥过程中氧化褐变,浸泡后的枸杞通过自然晒干或烘房烘干等方法制成干品。
由于亚硫酸盐具有还原性,可防止氧化酶对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和颜色改变,能抑制微生物繁殖,故长久以来被食品工业广泛用作漂白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且在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安全的,随着亚硫酸盐应用的广泛,问题也逐渐暴露,经研究发现,亚硫酸盐可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增强,严重的还可引起肝细胞坏死,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亚硫酸盐可导致肝癌发病率增加。虽然目前人们开始注意亚硫酸盐的毒性问题,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些限制标准,但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残留超标的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绿色食品的开发及安全可靠的替代加工工艺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环保的枸杞鲜果除果蜡及抗氧化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枸杞鲜果除果蜡及抗氧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选料:挑选新鲜的、无病虫害、无破损且带果梗的枸杞子为原料;
⑵配制碱液:将食用碱(Na2CO3)在室温下按0.15:1~0.2:1的料液质量体积比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后即得碱液;
⑶配制矫味剂:将甜菊糖按1:50~1:100的料液质量体积比加入温度为60~70℃的水中,溶解后搅拌均匀,即得矫味剂;
⑷配制混合液:将所述矫味剂加入所述碱液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A;在所述混合液A中加入质量浓度为95%的乙醇,混合均匀即得pH=10~11的混合液B;所述乙醇与所述混合液A的体积比为2.80:1~3.75:1;
⑸浸泡:将所述步骤⑴挑选的枸杞子用清水漂洗1~2遍,得到清洗后的枸杞鲜果,该清洗后的枸杞鲜果按每500g倒入1000ml所述混合液B中,浸泡2~5min;
⑹干燥:将所述步骤⑸浸泡后的枸杞子捞出,干燥至水分含量≤13%即可。
所述步骤⑹的干燥是指先在50℃下鼓风干燥24h,然后在60℃下真空干燥5~6 h。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摒弃了传统枸杞干制加工工艺中还原剂亚硫酸钠的使用,食用碱Na2CO3的醇溶液和甜菊糖替代具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既可去除果蜡,又改善了枸杞口感,提高了枸杞产品的质量安全性(pH=10~11的混合液中含有70~75%的乙醇溶液,既可溶解蜡质层又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5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西双版纳印奇果的种植规范管护方法
- 下一篇:无障碍绿化带修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