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MOS结构的光电探测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039617.X 申请日: 2013-01-31
公开(公告)号: CN103077997A 公开(公告)日: 2013-05-01
发明(设计)人: 贾护军;范忱;毛周;李帅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H01L31/113 分类号: H01L31/113;H01L31/0248
代理公司: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代理人: 王品华;朱红星
地址: 710071 陕***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mos 结构 光电 探测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微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MOS结构光电探测器,可用于光互连的接收机部分。

技术背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和工作频率的迅速提高,芯片间和芯片内的电互连线所产生的寄生效应,如寄生电容、延迟时间、信号串扰等问题变得十分显著,成为集成电路发展的巨大障碍。传统的改善方法,如使用低电阻的金属以及使用低介电常数的材料,已经达到了它的物理极限。作为一种新的互连方法,光互连已经被研究了至少有16年。而高响应速度,高量子效率的光电探测器在光互连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对于探测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异质结材料的PIN和APD结构上。目前对于光电探测器的研究重点还是集中在提高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和响应度上。因为传统结构的探测器会存在慢光生载流子的扩散运动,这就限制了光电探测器响应速度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双MOS结构的光电探测器,以提高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明导体氧化物层,上二氧化硅层,硅本征层,下二氧化硅层和金属层,该硅本征层的上表面两端是掺杂浓度为的P型重掺杂区,下表面的两端是掺杂浓度为1×1019~7×1019cm-3的N型重掺杂区。在P型重掺杂区的上表面和N型重掺杂区的下表面淀积金属,制作欧姆接触引出电极;

所述的透明导体氧化物层(1)、上二氧化硅层(2)、硅本征层(3)和P型重掺杂区组成PMOS结构;

所述的金属层(5)、下二氧化硅层(4)、硅本征层(3)和N型重掺杂区组成NMOS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透明导体氧化物层是镀在上二氧化硅层上表面的一层膜,上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1~2μm。

作为优选,所述硅本征层的厚度为20~30μm。

作为优选,所述下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1~2μm。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层是镀在所述下二氧化硅层下表面的一层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出的器件结构适用于光互连系统里的光电探测器,因为该结构只存在本征层,不存在非本征区,因此消除了光生载流子在非本征区的产生,也就是消除了光生载流子在非本征区的扩散运动,进而减小了载流子的渡越时间,提高了响应速度。

(2)本发明提出的器件结构采用了类似于MOS的结构,静态功耗为零,因此减小了器件的功耗。

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给出如下三种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包括:透明导体氧化层1、上二氧化硅层2、硅本征层3、下二氧化硅层4和金属层5。其中:硅本征层3上表面的两端是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P型重掺杂区,在P型重掺杂区上表面淀积一层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引出电极,该透明导体氧化物层1、上二氧化硅层2、硅本征层3和P型重掺杂区组成PMOS结构。硅本征层下表面的两端是掺杂浓度为4×1019cm-3的N型重掺杂区,在N型重掺杂区的下表面淀积一层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引出电极,该金属层5、下二氧化硅层4、硅本征层3和N型重掺杂区组成NMOS结构。硅本征层3的厚度为20μm,在硅本征层3的上表面生长厚度为1μm的上二氧化硅层2,上二氧化硅层2的上表面淀积透明导体氧化物层1;在硅本征层3的下表面生长厚度为1μm的下二氧化硅层4。下二氧化硅层4的下表面淀积金属层5。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包括:透明导体氧化层1、上二氧化硅层2、硅本征层3、下二氧化硅层4、金属层5。

所述硅本征层3的厚度为25μm,其上表面的两端是掺杂浓度为5×1019cm-3的P型重掺杂区,其下表面的两端是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N型重掺杂区;在P型重掺杂区上表面淀积一层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引出电极;在N型重掺杂区的下表面淀积一层金属,形成欧姆接触,引出电极。

所述的上二氧化硅层2,其厚度为1.5μm,生长在硅本征区2的上表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9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