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豚鱼成分检测实时PCR检测引物、试剂盒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3785.6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4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曹际娟;李晶泉;郑秋月;徐君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际娟;李晶泉;郑秋月;徐君怡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豚 成分 检测 实时 pcr 引物 试剂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食品中河豚鱼成分检测实时PCR检测引物、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水产品是世界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食品蛋白质来源。可食用水产品种类繁多,国际贸易的主要品种有25大种群,仅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列出的可食水产品名单上就有约1700多种。随着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加工水平的提高,特定种类产品供需关系的变化,部分商家用低值水产品假冒高值水产品进行销售,获得不当的经济利益,如将养殖的鳟鱼假冒大西洋鲑,将罗非鱼、鲯鳅鱼假冒红鲷等。也曾有将河豚鱼片混入安康鱼片导致食用者中毒死亡的案例。由美国National Seafood Inspection Laboratory开展的一项为期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鱼类产品和13%的其它海洋食品的物种没有正确标识。最近欧洲和北美进行的市场调查表明,水产品原料错误标识率在15-43%,红鲷产品的错误标识率竟高达75%。除了经济损失之外,该行为还对保护频临灭绝物种、食品安全、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危害。
水产加工品的物种真伪鉴定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加工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欧盟已经建立了标签法,强制生产商提供水产品物种证明、产地和生产方法等信息;美国按照食品药品化妆品联邦法案的规定,禁止水产品的假冒行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及进口商于2011年12月起尝试对部分进口海产品进行DNA检验。这种检测主要针对以低值鱼冒充高值鱼的经济欺诈情况。
为了防止经济欺诈行为的发生,确保食品安全,有必要针对水产加工品的原料真伪进行鉴定。当水产品未经加工处理、外观完整时,通常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判断品种的真伪。对于水产加工品如鱼糜、烤鱼片、生鱼片、罐头、鱼粉等,则需要建立基于DNA分析的鉴定方法。河豚鱼和安康鱼加工成鱼片或鱼泥之后,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别。为了确保食用安全性,防止食用河豚鱼中毒,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基因片段,建立实用、可行的鉴定实时PCR方法。
目前我国在食品中河豚鱼成分检测方法仍是个空白,在保证方法稳定性、特异性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这也是制约方法建立的瓶颈。
鉴于水产品原料真伪鉴定在维护贸易公平、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研究人员均对该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并加以应用。EspineiraM等采用PCR测序的FINS方法鉴定鲷、罗非鱼、鲭鱼、鮟鱇鱼、比目鱼、鲑鱼。DNA条形码计划是FINS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是利用一段被称作DNA条形码的序列(COI)通过PCR测序和分析将物种鉴定标准化的一项全球性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93%的淡水鱼物种和98%的海洋鱼物种可以通过该方法准确鉴别。Rasmussen R S,Rea S和Hsieh C H分别利用PCR-RFLP进行鱼酱、河豚鱼肉、鲑鱼与鳟鱼等海洋食品的鉴定。Rehbein H等利用PCR-SSCP法进行鲑鱼、沙丁鱼、鳗鱼、金枪鱼、鲣鱼、鲟鱼等多种鱼的鉴定。Lowenstein J H等采用RAPD方法用于鲶鱼等遗传分析与鉴定。最近有报道针对DNA条形码,利用物种特异性多重PCR成功鉴定鲨鱼、比目鱼、鲣鱼、鲭鱼、鲑鱼和鳟鱼。Taylor等根据ATPase6和ATPase8基因建立了多重Real-time PCR方法,用来鉴定三种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鳕鱼。此外,Rasmussen、Itoi S和Lopez I分别采用TaqMan MGB探针用于鳗鱼、金枪鱼、鲑鱼和鳟鱼的鉴定,Bayha K Mort等采用TaqMan LNA探针用于真鲷和美国红鱼的鉴定。2004年,法国率先开发出用于食品与动物饲料检测的DNA芯片FoodExpert-ID系统,可同时分析超过数十种新鲜的或加工过的脊椎动物,包括15种鱼类。Chisholm J等将FoodExpert-ID系统与Real-timePCR进行了比较,表明具有很好的适用性。Kochzius等针对欧盟重要的11种进口鱼类建立了一种DNA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际娟;李晶泉;郑秋月;徐君怡,未经曹际娟;李晶泉;郑秋月;徐君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37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纸质蚊香成型机的分料机构
- 下一篇: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保护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