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4370.0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9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屈铮;杨安志;金吉刚;任颖睦;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5 | 分类号: | G01M15/0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排气 压强 流量 动态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发动机ECU(1分别接收用于检测进气VVT相位的进气VVT凸轮轴位置传感器(2)、用于检测排气VVT相位的排气VVT凸轮轴位置传感器(3)、用于检测进气歧管压力的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4)、用于检测节气门阀体位置的节气门阀体传感器(6)和用于检测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5)输送的信号,同时将这些信号赋值给发动机ECU(1)内的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并通过上述的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得出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如下:
式中,为排气总管压强;Rem代表发动机转数;Vem代表节气门开度;Tem代表气缸排气总管温度;代表气缸排气口流量,其值在准稳态下等于气缸进气口流量代表排气尾管流量;Pem代表排气歧管压强,其值等于排气总管压强pim代表进气歧管压强;N代表发动机转速;VVTi代表进气VVT相位;VVTe代表排气VVT相位;αcyli,i=1,2,…,10.为常数;αpipe,i,i=1,2,3.为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排气口流量等于在准稳态下气缸进气口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公式(3) 中的常数αcyli,i=1,2,…,10.通过如下步骤获得:通过发动机试验台架上的气缸进气口流量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5)、进气歧管传感器、进气VVT凸轮轴位置传感器(2)和排气VVT凸轮轴位置传感器(3)进行j次测量得j组公式(3)中的变量数据,将这些变量数据排列成矩阵并运算后得到气缸进气口温度模型公式(3)中的常数αcyli,i=1,2,…,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j个上述的气缸进气口流量排列成jΧ1的矩阵将测量的进气歧管压力pim、发动机转速N、进气VVT相位VVTi和排气VVT相位VVTe形成的十个变量排成jΧ10的矩阵矩阵的列为公式(3)中的十个变量,行为j行,将矩阵除以矩阵即得到上述的10Χ1的矩阵该矩阵中的十个常数即为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中的常数αcyli,i=1,2,…,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公式(2)中的常数αpipe,i,i=1,2,3.通过如下步骤获得:通过发动机试验台架上的排气总管压力传感器和排气歧管压力传感器进行j次测量得j组公式(2)中的变量数据,将这些变量数据排列成矩阵并运算后得到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公式(2)中的常数αpipe,i,i=1,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j个变量数据中的排气管流量排列成jΧ1的矩阵将变量数据中的气缸排气总管温度Tem和排气歧管压力pem的两个变量排成是jΧ4的矩阵矩阵的列为气缸排气总管温度Tem和排气歧管压强pim,行为j行,将矩阵除以矩阵即得到上述的3Χ1的矩阵该矩阵中的三个常数即为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中的常数αpipe,i,i=1,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j组数据采用多变量最小二乘法来拟合使在每次测量时每一组数据都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压强和流量动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总管压强和排气尾管流量动态模型中的气缸排气总管温度Tem由经验公式估算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437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