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型构造、转印成型装置及方法、光学部件、面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及移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0010.1 | 申请日: | 2013-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2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竹村宏一;柴田智英;山中义久;金子和孝;藤江让;桥本直树;铃木太一;小岛正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59/02 | 分类号: | B29C59/02;G02B6/00;G02F1/13357;F21S8/00;F21V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晓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型 构造 成型 装置 方法 光学 部件 光源 液晶 显示装置 移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转印成型的模型构造、转印成型装置、转印成型方法、光学部件、面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及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用于转印成型的模型构造,公知的如下的模型构造,即,被组装在光学制品的转印成型装置中,通过转印板对树脂膜进行加热和加压而对微细的凹凸图形进行转印成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转印成型装置在第一模与第二模之间通过转印板对树脂膜进行加热和、加压而进行微细的凹凸图形的转印成型,在第一模和第二模的至少一方设有具有向树脂膜的被转印部进行转印成型的转印面的转印板、在所述转印成型时按压位于所述树脂膜的被转印部周边的周边部的弹性板、所述转印板的加热机构及冷却机构。
但是,在现有的所述模型构造中,在去除转印成型中产生的气泡时耗费时间。尤其是,在树脂片材的表面形成凸部的情况下,大量的空气残留在为了形成所述凸部而设于转印板(转印部件)的凹部内,为了将残留空气除去而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生产性降低。
另外,如后所述,如图8a所示,在所述转印部件的凹部的内向缘部连续地并设有具备锥面的多个圆弧状区域(粗虚线)的情况下,熔融树脂的流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熔融树脂的流速快的区域和慢的区域中残留空气(粗实线)的变形量不同,残留空气从一样的宽度尺寸的形状变形为不同形状(图8b~8e)。其结果,如图8f所示,所述残留空气的一部分分离而产生的边界气泡残留在成型品的内部,存在成品率差的问题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0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且迅速地除去转印成型时产生的残留空气的模型构造、转印成型装置、转印成型方法、用该转印成型方法制造的光学部件、面光源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及移动设备。另外,作为所述光学部件,例如可列举出导光板、棱镜片等。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模型构造具备::第一模型;第二模型,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型可相对地接触和分离;转印部件,其设于所述模型的至少任一方,并且使转印面与向所述模型间供给的树脂制片材抵接而进行转印成型,所述转印部件具备形成于所述转印面的凹部和与所述凹部连接的至少一个槽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在将转印部件的转印面压接于树脂制片材而进行转印成型时产生的残留空气经由槽部可靠且迅速地排出。
另外,所述槽部可以是沿所述凹部直接、连接的形状。另外,所述槽部可以与外部连接,或者也可以不与外部连接。而且,在所述槽部成型的部分若通过成型后的研磨作业除去,则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所述槽部可以具有与所述凹部相同或其以上的深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残留空气不易在凹部的内侧面中途受阻,可经由槽部将所述残留空气可靠且迅速地排出。
另外,所述槽部可以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部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将残留空气向外部排出,能够更加可靠且迅速地排出残留空气。
另外,所述槽部也可以以与形成于所述转印面的所述凹部交叉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槽部的设计的自由度大,设计容易。
而且,所述转印部件具有以沿所述凹部连接的方式形成的辅助槽部,所述槽部也可以经由所述辅助槽部与所述凹部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经由槽部能够排出在所述辅助槽部暂时收集的残留空气,故而能够进一步可靠且迅速地排出残留空气。
另外,所述各槽部也可以具有从所述凹部流出的熔融树脂的压力大致 相同的扇形的流路截面面积。
根据本实施方式,残留空气被从各槽部均等地排出,故而能够更加迅速地排出残留空气。
另外,所述各槽部也可以配置在熔融树脂的流速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熔融树脂的流速变得一样,可同时且均一地排出残留空气,故而生产性提高。
而且,可以将所述模型构造设置在转印成型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将在将转印部件的转印面压接于树脂制片材而进行转印成型时产生的残留空气经由槽部可靠且迅速地排出的转印成型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00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材料收纳用具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管材连续缠绕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