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于实现的汽车跟车方法及跟车提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3432.2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2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叶明;杨新桦;谢佳佳;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易于 实现 汽车 方法 提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适用于电动汽车的一种用于提高车辆通行速率,缓解交通拥堵的汽车跟车方法及跟车提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上的汽车密度增大,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严重。在拥堵的路况下,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速波动比较大,经常需要在制动后加速以跟上车流的速度。目前的车辆没有加速提示后车该车辆加速的状况。因此驾驶员为了避免追尾等事故的发生,往往需要等到前车驶出一段距离后,后车才起步加速,这就降低了车辆的跟车效率,特别是在交通拥挤的红绿灯路口,绿灯周期内通过的车辆数量受到影响,交通拥挤不堪。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跟车效率,大大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的汽车跟车方法,及根据该方法设计的安装在汽车上的跟车提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于实现的汽车跟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车尾部安装有前车加速度显示装置,后车驾驶员通过观察前车加速度显示装置以掌握前车加速度的大小,进而通过对油门与刹车的控制以控制自身与前车的跟车距离;
所述前车加速度按如下方法得到:
(1)前车为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器接收汽车发动机扭矩、电机转矩、变速器输入轴转速、变速器输出轴转速和车速电信号;
(2)整车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汽车发动机扭矩、电机转矩、变速器输入轴转速、变速器输出轴转速和车速电信号计算出汽车加速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v:车辆加速度;
Te:发动机转矩;
Tm:电机转矩;
ig——变速器传动比,ig=no/ni,其中,ni,no分别为变速器输入/输出轴转速;
i0——主减速比,常量;
rw——车轮半径,常量;
m——整车质量,按半载计算;
(3)将得到的前车加速度通过前车加速度显示装置显示即可。
一种跟车提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变速器输入轴转速传感器、变速器输出轴转速传感器、整车控制器、CAN信号接收装置和D/A模块,所述发动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车速传感器、变速器输入轴转速传感器和变速器输出轴转速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的发动机扭矩信号输入端、电机转矩信号输入端、车速信号输入端、变速器输入轴转速信号输入端和变速器输出轴转速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CAN总线连接CAN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该CAN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连接D/A模块的输入端,该D/A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安装在车尾部用于显示汽车加速度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为随输入电压增减而显示高度增减的灯柱。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电动汽车上安装有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根据发动机扭矩、电机转矩、车速、变速器输入轴转速和变速器输出轴转速,计算出整车加速度。整车控制器通过CAN总线将计算得到的整车加速度数字信号传输到CAN信号接收装置,CAN信号接收装置将得到的整车加速度信号传输到D/A模块,D/A模块将接收到的整车加速度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压信号,该模拟电压信号用于驱动安装在车尾部用于显示汽车加速度的显示装置,后车驾驶员通过观察前车加速度显示装置以掌握前车加速度的大小,进而通过对油门与刹车的控制以控制自身与前车的跟车距离,为后车驾驶员提供参考。大大提高后车跟车能力和车流的平均速度,大大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显示装置选用随输入电压增大而显示高度增大或减小的灯柱,显示直观、形象,便于后车驾驶员辨识。
附图说明
图1为跟车提示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易于实现的汽车跟车方法,在前车尾部安装有前车加速度显示装置,后车驾驶员通过观察前车加速度显示装置以掌握前车加速度的大小,进而通过对油门与刹车的控制以控制自身与前车的跟车距离;
所述前车加速度按如下方法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34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