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藻堆肥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74670.3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陶金沙;李正东;潘根兴;李恋卿;郑聚锋;张旭辉;郑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傅婷婷 |
地址: | 21009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藻 堆肥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肥料领域,涉及一种蓝藻堆肥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蓝藻治理方面的研究较多,打捞是解决蓝藻危机最为快捷的方法,但对打捞蓝藻的处理处置的研究相对滞后。因蓝藻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多种藻毒素,对动植物及人类的饮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蓝藻资源化无害化技术也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针对蓝藻利用的研究主要有制备饲料用氨基酸、提取藻蓝蛋白、藻多糖、γ-亚油酸、做生物柴油、厌氧发酵产沼气、制有机肥等。因蓝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氮、磷等营养物,有关研究表明,利用高温好氧堆肥法将蓝藻开发成优质有机肥料,不仅有效解决了蓝藻易腐败发臭问题,而且可转化为农业资源,变“废”为“宝”。
好氧堆肥技术是蓝藻资源化无害化技术中最根本、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堆肥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生活垃圾、城市剩余污泥和禽畜粪便等原料的堆肥化利用,有关蓝藻堆肥方面的研究资料很有限。国内有关报道,好氧堆肥处理工艺虽对蓝藻藻毒数的降解有一定作用,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藻毒素残留在处理后的产品—肥料中,施入农田后会对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产生安全风险。因此,研究藻毒素快速、高效降解的堆肥工艺极为重要,且十分迫切。同时,蓝藻又具有C/N比低、含水率较高、自由空间少的特点,堆肥时不宜套用其他原料的堆肥条件,和腐熟评价指标。
生物炭(国内有的译为生物质炭]或生物焦)是化石燃料或生物体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种非纯净碳的混合物,。由于它本身具有比表面积大、多孔性、高C/N比等特性,常被用来作为吸附剂,且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少养分损失,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栖息和活动,特别是菌根真菌,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蓝藻堆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利用该方法制备的蓝藻堆肥。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蓝藻堆肥的制作方法,将蓝藻与生物质炭混合得蓝藻-生物质炭混合物,将蓝藻-生物质炭混合物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进行好氧堆肥,得蓝藻堆肥;其中蓝藻-生物质炭混合物的含水率为50%~80%,pH为8.0~9.5,C/N为18~30;蓝藻-生物质炭混合物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进行好氧堆肥的温度设置为升温(30℃~60℃)过程、高温(60℃)持续过程、降温(60℃~20℃)过程和20℃冷却稳定过程。
其中,所述的蓝藻含水率为96%。
所述的蓝藻-生物质炭混合物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进行好氧堆肥的温度设置优选为5~16天内将温度从30℃升到60℃,在高温60℃条件下持续培养7天,在4天内将温度从60℃降到20℃,最后在20℃下恒温冷却稳定20天。
所述的生物质炭选自小麦秸秆炭或水稻壳炭。
所述的生物质炭为水稻壳炭时,水稻壳炭和蓝藻的投加量比例为1:29~1:33,C/N为23.4~19.8;好氧堆肥的总时间30~45天,优选35~41天。
所述的生物质炭为小麦秸秆炭时,蓝藻-生物质炭混合物的含水率为70%~75%,优选73.4%;pH为8.2~8.5,优选8.31;C/N为25~30,优选27.9;好氧堆肥的总时间45~50天,优选47天。
按照上述的制作方法制备的蓝藻堆肥。
有益效果:
本发明针对蓝藻C/N比低、含水率较高、自由空间少,堆肥后蓝藻藻毒数难以大幅度降解的现状,将生物质炭作为蓝藻好氧堆肥调理剂,生物质炭具有多孔性,比表面积大,有很好的保水保肥性,对氮素有吸附固定作用,它可以起到调节物料C/N、含水率、自由空间、堆肥养分等作用,保证堆肥的快速高效进行,生物质炭可以降低铵态氮,全氮的损失,且蓝藻与其好氧堆肥可以降低蓝藻的藻毒数,从而提高种子发芽指数,将蓝藻资源化。
本发明堆肥方法降低了蓝藻堆肥过程中铵态氮、全氮的损失,堆肥结束后养分含量达到有机肥标准,提高混合堆题种子发芽指数,从而降低蓝藻藻毒数降低 蓝藻藻毒素含量的方法,此法简单,实用,安全环保,且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小麦秸秆炭,两个处理的水稻壳炭)和蓝藻好氧堆肥过程中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图2、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小麦秸秆炭,两个处理的水稻壳炭)和蓝藻好氧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46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