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轮束角可变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7165.0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8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日野原隆道;今福英纪;斋藤和敬;高田忠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7/00 | 分类号: | B62D1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轮 可变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后轮束角进行可变控制的机构的后轮束角可变车辆,详细而言,涉及能够高精度且稳定地检测后束致动器的动作量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四轮机动车中,出现了除了具备根据驾驶员所进行的方向盘的旋转操作而使左右前轮转向的前轮转向机构,还具备根据前轮转向量或车速来对左右后轮的束角进行可变控制的后轮束角控制机构的四轮机动车(后轮束角可变车辆)。在后轮束角可变车辆中,根据驾驶员的转向操作量或车身的运动状态量(车速或横摆角速度、横向加速度、前后加速度)等,使左右后轮同相或反相(前束、后束)转向。后轮束角控制机构由将转向节或轮毂托架(以下,记作转向节)支承为摆动自如的转向主销、将车身与转向节连结的后束致动器等构成,后束致动器由后轮转向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来进行驱动控制(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后束致动器包括与车身连结的壳体、由壳体保持为滑动自如且前端与转向节连结的杆、在杆的内部固接的螺母、由壳体保持为旋转自如且与螺母螺合(即,与螺母一起构成进给丝杠)的丝杠轴、经由减速机构来驱动丝杠轴的电动机、检测杆相对于壳体的轴向变位的行程传感器等。行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后轮转向ECU输出,后轮转向ECU根据该检测信号来检测(推定)实际束角,并以减小目标束角与实际束角之差的方式对后束致动器的电动机进行反馈控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185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后束致动器中,行程传感器为对杆的轴向变位进行磁检测的结构,因此如下所述,存在因进给丝杠的轴向上的松动而使反馈控制变得不稳定这样的问题。通常,为了实现进给丝杠的顺畅的动作,需要在螺母的内螺纹与丝杠轴的外螺纹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因该间隙而不可避免在进给丝杠上产生轴向的松动。因此,例如在不良路面行驶时等对后轮输入交替的外力时,可能会因丝杠轴相对于螺母在轴向上移动(或者振动)松动的量,而使实际束角增减,从而在基于目标束角与实际束角之差的反馈控制中可能产生波动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且稳定地检测后束致动器的动作量的后轮束角可变车辆。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后轮束角可变车辆V,其通过在轴向上进行伸缩动作的后束致动器41使由后轮支承构件16支承的后轮3的束角变化,其中,所述后束致动器具备:与所述后轮支承构件和车身1中的某一方连结的壳体45;由所述壳体保持的电动机46;与所述后轮支承构件和所述车身中的另一方连结的杆48;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杆中的某一方上的螺母47;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杆中的另一方上,与所述螺母一起构成进给丝杠49的丝杠轴72;由所述壳体保持,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向该螺母或该丝杠轴传递,以使所述螺母和所述丝杠轴在轴向上相对变位的旋转传递机构53、81;以及对所述螺母及所述丝杠轴中被该旋转传递机构传递旋转的一方的旋转量和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旋转量中的某一方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量检测机构42,根据所述旋转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推定所述后束致动器的动作量,并使用该推定结果对所述电动机进行反馈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后轮束角可变车辆中,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包括与在所述电动机的轴51上形成的主动齿轮52啮合的从动齿轮53、或由该主动齿轮驱动的行星齿轮式减速机构81。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后轮束角可变车辆中,所述杆不经由齿轮而与所述后轮支承构件连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旋转量检测机构对旋转传递机构或螺母(或者丝杠轴)的旋转量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推定后束致动器的动作量,因此即使在丝杠轴与螺母之间存在轴向的松动,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基于目标束角与实际束角之差的反馈控制。另外,根据第二方面,由于旋转量检测机构对从动齿轮等外径比较大的旋转构件的旋转量进行检测,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推定出后束致动器的动作量。另外,根据第三方面,由于杆不经由齿轮而与后轮支承构件连结,因此作为结构来说不会变得复杂,但杆自身会强烈地受到外力的影响。然而,由于旋转量检测机构对旋转传递机构或螺母(或者丝杠轴)的旋转量进行检测,因此能够在不受到强的外力的影响的情况下推定后束致动器的动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后轮束角可变车辆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后轮束角可变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后束致动器的纵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71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