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赤泥堆放除碱的装置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15470.8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2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毕研迎;陈冬梅;封立杰;贾元平;朱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堆放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赤泥除碱的方法和装置,属于赤泥的开发利用领域,针对于赤泥中碱的含量较高,危害大,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在赤泥堆放过程中将其中的碱除去。
背景技术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废弃物,也是氧化铝厂最大的污染源,因为生产方法和铝土矿品位的不同,每生产一吨氧化铝大约要产生0.5~2.0吨的赤泥。据了解,全世界每年产生的赤泥约7000万吨,我国每年产生的赤泥为3000万吨以上。目前,大量的赤泥还是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依靠大面积的堆场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使赤泥中的许多可利用成分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二次浪费,严重地阻碍了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赤泥中含有大量的强碱性化学物质,赤泥附液的碱度高达26348mg/L,极高的pH值决定了赤泥对生物和金属、硅质等材料的强烈腐蚀性。高碱度的污水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体pH值升高,以致超出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而如此高碱度的赤泥附液进入水体,其污染不言而喻,堆存量不断增大的赤泥所造成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已使赤泥综合利用成为炼铝工业一项急需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赤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用赤泥制备建筑材料,生产水泥、陶瓷滤料,生产硅钙肥、净水剂,有价金属回收,作路基材料,等等。但是都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碱度太高!譬如,用赤泥生产的烧结砖由于“泛霜”而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产生腐蚀,造成建材疏松、脱皮;作路基材料,由于泛碱而污染地下水,使周围草木不生。如果能找到一种经济、简单的除碱方法,就能够使赤泥变废为宝,变身为一种矿产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赤泥中高浓度的碱,提供一种赤泥堆放除碱的装置和方法,经济、简单、实用,拓宽赤泥的应用渠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赤泥堆放除碱的装置,包括蓄泥池和蓄碱池,蓄碱池的上表面要比蓄泥池的下底面低,蓄泥池从下往上依次堆放有大石砾层、中石砾层、小石砾层和隔离细网层,隔离细网层的上面堆放赤泥,在大石砾层底部设有排碱口与蓄碱池相通。
所述的大石砾层厚度0.8~1.0米,大石砾的当量直径在0.10~0.15米;中石砾层厚度0.3~0.4米,中石砾的当量直径在0.05~0.07米;小石砾层厚度0.15~0.20米,小石砾的当量直径在0.01~0.02米。隔离细网层孔径0.1毫米。
所述的蓄碱池的顶部设有活动盖,能打开和盖合。
所述的蓄碱池的上表面要比蓄泥池的下底面低0.5~1.0米,两池墙相距1~2米。
所述的排碱口有多个。
一种赤泥堆放除碱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用混凝土构建蓄泥池和蓄碱池,蓄碱池的上表面要比蓄泥池的下底面低,蓄泥池从下往上依次堆放有大石砾层、中石砾层、小石砾层和隔离细网层,大石砾层厚度0.8~1.0米,大石砾的当量直径在0.10~0.15米;中石砾层厚度0.3~0.4米,中石砾的当量直径在0.05~0.07米;小石砾层厚度0.15~0.20米,小石砾的当量直径在0.01~0.02米;在大石砾层底部设有排碱口与蓄碱池相通;
(2)将赤泥堆放在隔离细网层的上面,通过向其喷洒水或自然雨水冲淋洗涤,直至赤泥符合使用要求(达到中性或接近中性),碱液流入蓄碱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蓄泥池、蓄碱池的底部和四周要用水泥混凝土建造,底部和墙的厚度0.30米,并做好防渗,以保证有一定的强度和防止由于渗透而污染地下水;蓄泥池从下往上依次堆放的石砾层,起到过滤床层的作用:大石砾层粒径大,床层最高,空隙大,一方面起到强度支撑,另一方面起到容纳液体的作用;中石砾层粒径适中,床层次高,是一过渡层;小石砾层粒径最小,床层最矮,和中石砾层一并起到过滤作用,并防止“漏斗”现象的发生;隔离细网层将赤泥和石砾层分隔开,防止赤泥漏入。
这样的结构设计,材料易得,成本低,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不怕腐蚀,流体阻力小,不需机械运转设备。利用蓄泥池和蓄碱池的高度差,通过向其喷洒水或自然雨水冲淋洗涤除去赤泥中的碱,直至符合要求,使赤泥的应用渠道大大拓宽,同时得到碱液,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蓄泥池,2.蓄碱池,3.大石砾层,4.中石砾层,5.小石砾层,6.隔离细网层,7.混凝土池底,8.排碱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师范大学,未经山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54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通道多速率波长转换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PS转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