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5914.8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8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韩书亮;张杰;欧阳素芳;于国柱;李传清;徐林;解希铭;贺小进;赵姜维;孙伟;杨亮亮;辛益双;谭金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F17/00 | 分类号: | C07F17/00;C08F210/02;C08F232/08;C08F4/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王凤桐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以及 共聚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一种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上述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在催化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反应中的应用、以及一种乙烯与环烯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环烯烃共聚物(COC)是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得到的聚合物,其骨架结构中包含环状烯烃单体结构单元。相对于聚丙烯和聚乙烯而言,环烯烃共聚物是一种模量较高、吸水率较低、透明度较好的非晶态无定形高分子聚合物,可用于工程热塑材料。
研究表明,环烯烃共聚物的光学性能类似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具有低双折射率和吸水性、并具有较高的刚性。常见的乙烯与环烯烃的共聚物具有像玻璃一样好的透明性和防潮性能,超低复折射率使其可与玻璃非球面透镜相媲美,可被用于CD、光学透镜等领域。同时,环烯烃共聚物也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还可能成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理想替代产品。目前,环烯烃共聚物已被用于消费品市场和医疗领域,包括食品和药品的包装。
然而,由于采用现有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环烯烃共聚物存在柔韧性差、玻璃化转变温度很高的问题,其不容易被加工成制品。为了改善这些缺点,并得到价格低廉、性能更为优异的环烯烃共聚物,实现其作为工程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必须对环烯烃共聚物的合成和应用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制备所述环烯烃共聚物的催化剂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采用茂金属催化剂不仅能够得到具有较高环状单体含量的共聚物(Angew.Chem.Int.Ed.2005,44,962),而且还能够拓展环状单体的选择范围(J.Organomet.Chem.2006,691,3114;Macromolecules,2012,45,5397)。此外,研究表明,与单金属催化剂相比,具有协同作用的双金属催化剂不仅可以提高聚合活性,还可以提高共聚单体在聚合物中的比例(PNAS.2006,103,15295)。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开发出新型的用于环烯烃共聚的催化剂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一种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上述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在催化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反应中的应用、以及一种乙烯与环烯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其中,所述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式(I),
其中,R1为C1-C20的直链或支链亚烷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或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4为亚甲基,R5为C1-C5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配位反应条件下,将具有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与通式为Sc(R4Si(R5)3)3(THF)2的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得到具有式(Ⅰ)所示结构的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
式(Ⅱ),
其中,R1为C1-C20的直链或支链亚烷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氢或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4为亚甲基,R5为C1-C5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催化剂在催化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反应中的应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乙烯与环烯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上述基于双茚配体的茂钪金属催化剂前体和硼化物的存在下、在烯烃聚合反应条件下,使乙烯与环烯烃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共聚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59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蔗糖铁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核含铜三维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