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1506.3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左剑恶;邢薇;干里里;刘峰林;李彭;王晓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地下 潜流 污染 生态 阻隔 方法 | ||
1.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缓释碳源材料(1)组成的柱形外框,以及布置于所述柱形外框中的吸附填料(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外框两端封闭,侧面为均匀的网格透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外框的直径为10~50cm,长度为50~150cm,网格透孔孔径为0.5~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碳源材料(1)为聚己内酯(PCL)或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填料(2)为生物炭、活性炭或沸石。
6.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生态阻隔柱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调查地下潜流污染修复的目的场地,获取场地范围、面积;污染物类型、浓度;以及地下潜流水文地质特征;
(2)根据步骤(1)所获取信息,采用离散布局布置所述生态阻隔柱,生态阻隔柱的行列间距为30~200cm;
(3)于目标场地按照布局方式和行列间距进行机械或人工打孔,孔径等于生态阻隔柱直径,孔深由地下潜流深度确定,孔底位于地下潜流深度以下20~50cm,并使生态阻隔柱在接近地表处预留10cm以上的保护高度;
(4)将生态阻隔柱埋入场地孔中,采用原土进行回填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在地下潜流中氮浓度高于20mg/L的情况下用聚己内酯(PCL),在氮浓度低于20mg/L采用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填料 中活性炭比例高于1/2时,柱形外框的直径10~20cm;当填料中沸石与生物炭的总和所占比例高于1/2时,柱形外框的直径20~50cm;当地下潜流埋深在1m以下时,阻隔柱长度50~100cm,埋深1m以上时,阻隔柱长度100~150c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三角形交替布局,根据待修复场地范围和污染去除要求确定间距,当待修复场地长度超过500m、污染物除去率要求为80%~90%时,布局间距为100~200cm;当待修复场地长度小于500m、污染物去除率要求大于90%时,布局间距为30~10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150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山地放养鸡全程中药防治病饲料
- 下一篇:一种防潮防尘型螺旋发酵翻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