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1506.3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左剑恶;邢薇;干里里;刘峰林;李彭;王晓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地下 潜流 污染 生态 阻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及方法。
背景技术
绿地和农田中的施肥、喷洒农药等过程可能导致土壤中残留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和有害有机污染物,随着降雨或灌溉过程的发生,这些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和土壤潜流最终进入周边水体,造成面源污染(或称非点源污染)。目前,随着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等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上,面源污染的严重性越来越突出。开展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对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源污染具有排放时间地点随机性大、排放途径及排放量不明确等特点,同时,易于受到降雨特征、灌溉方式、大气污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控制的难度较大。在目前已有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法中,大部分针对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和防范。但是,对于透水性较好的绿地和农田而言,在降雨和灌溉过程发生后,很快会形成地下潜流,地表污染物被冲刷、渗透,进而导致地下潜流污染。因此,对于透水性较好的地表而言,对地下潜流污染进行控制,是削减面源污染进而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必要和有效途径,但相关污染控制技术方法仍较少见报导。
已有研究表明,绿地和农田中形成的面源污染物主要包括以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为代表的氮磷营养物和以杀虫剂、除草剂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等。利用高容量吸附填料,可以有效地去除包括氨氮、磷酸盐和有机物在内的多种污染物。但若要有效地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还需要对同样至关重要的硝态氮进行控制,不能仅依赖填料吸附作用,还需要加强生物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及方法,将可降解有机缓释碳源材料制成带透孔的外框,内部根据污染物处理要求填充不同配比的高容量吸附填料,综合利用生物反硝化与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实现对氮磷营养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去除,为解决绿地、农田伴随降雨、灌溉过程引起的地下潜流污染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在面源污染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生态阻隔柱,包括缓释碳源材料1组成的柱形外框,以及布置于所述柱形外框中的吸附填料2。
所述柱形外框两端封闭,侧面为均匀的网格透孔。
所述柱形外框的直径为10~50cm,长度为50~150cm,网格透孔孔径为0.5~5cm。
所述缓释碳源材料1为聚己内酯(PCL)或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所述吸附填料2为生物炭、活性炭或沸石。
利用所述生态阻隔柱去除地下潜流污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调查地下潜流污染修复的目的场地,获取场地范围、面积;污染物类型、浓度;以及地下潜流水文地质特征;
(2)根据步骤(1)所获取信息,采用离散布局布置所述生态阻隔柱,生态阻隔柱的行列间距为30~200cm;
(3)于目标场地按照布局方式和行列间距进行机械或人工打孔,孔径等于生态阻隔柱直径,孔深由地下潜流深度确定,孔底位于地下潜流深度以下20~50cm,并使生态阻隔柱在接近地表处预留10cm以上的保护高度;
(4)将生态阻隔柱埋入场地孔中,采用原土进行回填覆盖。
当在地下潜流中氮(特别是硝态氮)浓度高于20mg/L的情况下用聚己内酯(PCL),在氮浓度低于20mg/L且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这是由于PCL比PHA反应速率快,但成本更高。
生物炭/活性炭/沸石以及配比根据待去除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处理要求和预算确定,活性炭可高效吸附有机物、磷,沸石可高效吸附氨氮,但活性炭和沸石成本均较高;生物炭可一定程度的吸附有机物、磷、氨氮,且具有改善土壤活性的功效,生物炭成本低廉。
柱外框的直径根据生态阻隔柱内的填料配比情况确定,填料中活性炭比例高于1/2时,直径10~20cm,填料中粒径较大的沸石、生物炭所占比例高于1/2时,直径20~50cm;根据地下潜流埋深确定柱的长度,埋深1m以下时,阻隔柱长度50~100cm,埋深1m以上时,阻隔柱长度100~150cm;
生态阻隔柱可采用三角形交替布局,根据待修复场地范围和污染去除要求确定间距,当待修复场地长度超过500m、污染物除去率要求为80%~90%时,布局间距为100~200cm;当待修复场地长度小于500m、污染物去除率要求大于90%时,布局间距为30~10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15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山地放养鸡全程中药防治病饲料
- 下一篇:一种防潮防尘型螺旋发酵翻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