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教练车副驾驶室双踏板操作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3495.2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8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欣;万文君;李丽娟;刘琴;刘向阳;杨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B60K2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411100 湖南省湘潭***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教练车 驾驶室 踏板 操作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练车,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副驾驶室带制动踏板和离合踏板的教练车副驾驶室双踏板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教练车在副驾驶室一般只有一个制动踏板,当教练车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副驾驶室操作员只能对车辆进行紧急停车,直接踩下制动踏板进行紧急制动会对发动机及变速箱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降低它们的使用寿命。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901122U,公开了一种教练车制动系统,包括副驾驶制动总成、将副驾驶制动总成固定在教练车车身上的安装板以及制动踏板总成,副驾驶制动总成包括副驾驶制动踏板、与副驾驶制动踏板连接固定的传动轴以及一端与传动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制动踏板总成连接的拨杆,制动踏板总成包括制动踏板以及通过制动踏板控制的制动机构,制动踏板上设有与拨杆配合且水平设置的制动销。这种结构的教练车在副驾驶室的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一般是直接踩下制动踏板对车辆进行制动操作,直接踩下制动踏板进行紧急制动会对发动机及变速箱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降低它们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教练车的副驾驶室只有制动踏板,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直接踩下制动踏板进行紧急制动会对发动机及变速箱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降低它们的使用寿命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教练车副驾驶室双踏板操作机构,在教练车的副驾驶室设置了制动踏板和离合踏板,在车辆出现紧急情况时可先踩下离合踏板再踩下制动踏板,对车辆进行制动,可有效地避免制动过程对发动机、变速箱的损伤,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并且在副驾驶室可以操作车辆的起步、停车等操作,副驾驶室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教练车副驾驶室双踏板操作机构,包括制动机构总成和离合机构总成,制动机构总成包括制动连杆机构,制动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主制动操作杆和副制动操作杆;离合机构总成包括离合连杆机构,离合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主离合操作杆和副离合操作杆,主制动操作杆和主离合操作杆均设置在主驾驶室内,副制动操作杆和副离合操作杆均设置在副驾驶室内,副制动操作杆和副离合操作杆上分别固定连接副制动踏板和副离合踏板。
主制动操作杆和主离合操作杆上分别连接汽车的制动装置和离合装置,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踏板,离合装置包括主离合踏板,主制动踏板和主离合踏板设置在主驾驶室内以便驾驶员对汽车的操作。当教练车出现紧急情况时,坐在副驾驶室的教练可先踩下副离合踏板再踩下副制动踏板,对车辆进行制动,可有效地避免紧急制动过程对发动机、变速箱的损伤,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并且在副驾驶室可以操作车辆的起步、停车等操作,副驾驶室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作为优选,主离合操作杆铰接在离合连杆机构上,副离合操作杆固定连接在离合连杆机构上,离合连杆机构靠近和主离合操作杆连接位置固定连接有离合限位板,离合限位板靠近主离合操作杆的边缘设有呈U形的离合杆夹头,主离合操作杆活动夹持在U形的离合杆夹头内。离合限位板固定连接在离合连杆机构上,而与离合限位板固定连接的U形离合杆夹头活动夹持主离合操作杆,当主离合操作杆向下转动时,离合杆夹头和主离合操作杆分离,主离合操作杆的转动不会带动离合连杆机构的转动。当副离合操作杆向下转动时,通过离合连杆机构带动离合限位板转动,离合限位板的转动带动夹持在U形离合杆夹头内的主离合操作杆的转动,实现汽车的离合操作。也就是说,主驾驶室踩下离合踏板不会带动副驾驶室的副离合操作杆运动,副驾驶室踩下副离合踏板时将会带动正驾驶室内的主离合操作杆的运动,从而实现离合操作。这种结构的离合限位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限位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34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