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簧式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64800.2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5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曲金玉;王儒;魏伟;李训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F3/43 | 分类号: | E02F3/43;F15B2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簧 挖掘 机动 重力 势能 回收 再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压簧式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中型液压挖掘机挖掘时,动臂的举升和下降动作都由发动机驱动液压泵经液压换向阀控制动臂油缸进行,由于动臂的自重较大,不仅将动臂的重力势能白白浪费,而且会加大发动机的工作负荷,增加油耗,不利于挖掘机的节能减排。
现有的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多采用液压回收方式,其存在结构复杂、能量转化率低、动态响应慢、重量大、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量转化率高、能量密度大、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压簧式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压簧式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它包括:挖掘机回旋平台、动臂,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压簧蓄能油缸。
其中,所述压簧蓄能油缸的缸筒吊耳与挖掘机回旋平台铰接,压簧蓄能油缸的活塞杆吊耳与动臂中部铰接;在压簧蓄能油缸的缸筒的中部位置沿外周向设有第一凸台,所述活塞杆在靠近活塞杆吊耳的端部位置沿外周向设有第二凸台;在第一凸台远离缸筒吊耳的第一圆环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第一外侧底面与第一圆环端面接触,第一套筒的第一内侧底面设有第一弹簧定位槽,第一弹簧定位槽与压簧的一端接触,压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套筒的第二内侧底面上的第二弹簧定位槽接触,第二套筒的第二外侧底面与第二凸台远离活塞杆吊耳的第二圆环端面接触,第二套筒与第二凸台固定连接。
所述活塞杆设有油道、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通过油道连通,第一油口位于有杆腔一侧且靠近活塞的活塞杆的一端,第二油口位于靠近活塞杆吊耳的活塞杆的一端。
所述压簧为多个不同外径的压簧,多个不同外径压簧的纵向轴线与活塞杆、缸筒的纵向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压簧还可为多个相同外径的压簧,多个相同外径压簧的纵向轴线以活塞杆和缸筒的纵向轴线平行且对称分布。
所述压簧的最大压缩量大于动臂从最高位置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活塞杆的压缩量。
在动臂下降和举升过程中,缸筒的有杆腔的液压油通过活塞杆的第一油口、油道、第二油口与外部控制油路连通,缸筒的无杆腔的液压油通过相应的油口与外部控制油路连通。
挖掘机进行挖掘作业,需要操纵动臂不断地进行下降和举升。在动臂下降过程中,动臂连同斗杆、铲斗的重心降低,在动臂连同斗杆、铲斗的重力作用下,铰接在动臂上的活塞杆吊耳推动活塞杆向缸筒内压缩,经第二凸台推动第二套筒、第二套筒的第二内侧底面、第二弹簧定位槽,将压簧的一端压缩,由于压簧的另一端抵压在第一套筒的第一内侧底面的第一弹簧定位槽上,而第一套筒固定在第一套筒的第一凸台上固定不动,使压簧被压缩,将动臂连同斗杆、铲斗的重力势能直接转换为压簧的弹性势能储存起来。
在动臂举升过程中,压簧的伸张弹力经第二套筒的第二内侧底面、第二弹簧定位槽、第二套筒、第二凸台,推动活塞杆向缸筒外伸长,活塞杆吊耳推动动臂连同斗杆、铲斗一起举升,使动臂连同斗杆、铲斗的重心升高,将动臂下降过程中所回收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臂与斗杆、铲斗的重力势能,实现了其重力势能再生,从而减少了发动机对挖掘机举升过程中的动力输入,降低了发动机的燃油消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是:
本发明的压簧式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的蓄能部件采用了多个压簧,直接将动臂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压簧的弹性势能,结构简单、能量转化率高、动态响应快、重量轻、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压簧式挖掘机动臂重力势能回收再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压簧蓄能油缸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压簧蓄能油缸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图3中沿Ⅰ-Ⅰ线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挖掘机回旋平台 2.动臂 3.压簧蓄能油缸 31.缸筒吊耳 32.缸筒 32a.第一凸台 32b.第一圆环端面 33.第一套筒 33a.第一外侧底面 33b.第一内侧底面 33c.第一弹簧定位槽 34.压簧 35.活塞杆 35a.第二凸台 35b.第二圆环端面 35c.油道 35d.第一油口 35e.第二油口 36.第二套筒 36a.第二外侧底面 36b.第二内侧底面 36c.第二弹簧定位槽 37.活塞杆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48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