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流污染底泥自动吸取及生态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9023.9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丁爱中;谢恩;豆俊峰;程莉蓉;郑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11/02;E02B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河流 污染 自动 吸取 生态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流底泥的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流污染底泥自动吸取及生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它是生态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充分发挥河流自然功能的技术手段,是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最先提出了的“近然河道治理工程”概念衍生而来。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形成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系统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保证河流的动态均衡过程。目前,对污染河流治理及修复的技术措施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修复法三大类。物理法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环境调水和人工增氧三种技术,其中底泥疏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染河流的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对于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河流,其底泥中沉积有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释放出进入上覆水体,以此造成水质恶化,因此底泥的去除能大大降低污染水体的内源污染。化学法技术主要使用化学药剂,絮凝沉淀去除污染河流水体中的溶解态营养盐,去除藻类或化学固定重金属。而生物修复法主要包括了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稳定塘净化等多种技术,其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是人工湿地法。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过程是依靠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协同作用完成,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底泥疏浚然见效快,但工程巨大,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能持续发挥作用,本发明既是针对以上缺点所提出的一种能持续作用的低投入底泥去除技术,同时与生态处理系统相结合,在去除底泥污染的同时能对当地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能最大限度的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河流污染底泥自动吸取及生态处理系统。该系统分为两部分:水车及用于底泥生态修复的人工湿地9。
水车由木质圆环1、水车转轴2、水车支架3、微生物载体4、木棍5、水车桨叶11和吸泥桶13构成。八片规格相同的水车桨叶11按45°等分安装于木质圆环1上,水车转轴2垂直穿过圆环1中心并固定,水车转轴2的两端穿过两个水车支架3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12,在水车转轴2的顶端卡入长度大于开孔直径3cm的木棍5,使得水车转轴2能在水车支架3上旋转而不脱落。在每个水车桨叶11的顶端安装一个吸泥桶13,吸泥桶13的桶底与水车桨叶11平行。在水车桨叶11的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4。
在人工湿地9中种植用于生态修复的人工湿地植物8。人工湿地9的末端出口处设有人工湿地排水管10。水车与人工湿地9之间通过木质引流渠7联接。引流渠7通过引流渠支架6固定。水车通过水车支架3固定。
所述水车支架3为等腰三角形支架。
所述微生物载体4为活性碳纤维。
所述人工湿地植物8为芦苇、茭草、香蒲、水莎草。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同时具有景观作用,可以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2)本发明完全采用水力驱动,不需其他能耗,无运行费用,符合节能减排的需求;
(3)本发明自动运行,除植物收割外不需人工操作,管理费用少;
(4)本发明在清理底泥的同时,水车系统附带能给河流起到充氧的作用,能对河流的自净产生积极效应;
(5)本发明在加装微生物载体后能起到生物膜反应器的功能,能对河流污染物的去除带来积极的作用。
(6)本发明近乎为原位生态修复处理技术,在去除底泥污染的同时能对当地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河流污染底泥自动吸取及生态处理系统模型图。图1中1为木质圆环,2为水车转轴,3为水车支架,4为微生物载体,5为木棍,6为引流渠支架,7为引流渠,8为人工湿地植物,9为人工湿地,10为人工湿地排水管,11为水车桨叶,12为水车支架开孔,13为吸泥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90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