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强度冷轧耐候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0897.4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6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钟勇;王利;冯伟骏;何晓明;黄俊杰;柯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28 | 分类号: | C22C38/28;C22C38/38;C21D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强度 冷轧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金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耐候合金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更高强度的薄钢材料以实现钢用结构的减薄、减重是近年来钢铁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热轧、冷轧耐候钢板也不断地向着高强度、低合金含量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终端客户在减重节能、降低成本方面的需求。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首先研制成功了耐腐蚀高抗拉强度的含Cu的低合金Corten钢之后,便形成了以高含量的P、Cu元素,并加上Cr、Ni元素的CortenA钢系列以及以Cr、Mn、Cu合金化为主的CortenB钢系列,随后,在国内又发展了采用稀土处理的耐候钢系列。在提高耐候钢强度方面,主要措施有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等,提高超高强度耐候钢的强度则以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为主。
公开号为CN1884608A,公开日为2006年12月27日,名称为“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700MPa级V-N微合金化高强耐大气腐蚀钢的方法”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强耐大气腐蚀钢的制造方法,该制作方法针对薄板坯连铸连轧特点及冶金成分,采用电炉或转炉冶炼、精炼、薄板坯连铸、铸坯凝固后直接进入辊底式加热或均热炉、热轧、层流冷却、卷取。其中钢水化学成分范围为(wt.%):C:≤0.08%;Si:0.25~0.75%;Mn:0.8~2.0%;P:0.070~0.150%;S:≤0.040%;Cu:0.25~0.60%;Cr:0.30~1.25wt%;Ni:≤0.65%;V:0.05~0.20%;N:0.015~0.030%。
公开号为US6056833,公开日为2000年5月2日,名称为“一种采用热机械控制处理生产的低屈强比高强度耐候钢”的美国专利文献涉及了一种低屈强比的耐候钢板,其最小屈服强度在70~75ksi,屈强比≤0.85。该耐候钢板的各化学成分(wt.%)为:C:0.08~0.12%;Mn:0.80~1.35%;Si:0.30~0.65%;Mo:0.08~0.35%;V:0.06~0.14%;Cu:0.20~0.40%;Ni:0.50%;Cr:0.30~0.70%;P:0.010~0.020%;Nb:≤0.04%;Ti:≤0.02%;S:≤0.01%;其余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
公开号为KR431839,公开日为2004年5月20日,名称为“一种冷轧耐候钢板的制造方法”的韩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冷轧耐大气腐蚀性能钢板的制造方法。其中,钢板的化学元素的成分为:C:0.06~0.08wt.%,Si:0.17~0.24wt.%,Mn:0.9~1.10wt.%,P:≤0.020wt.%,S:≤0.010wt.%,Cu:0.20~0.30wt.%,Ni:0.20~0.30wt.%,H:≤2.5ppm,余量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该钢板的抗拉强度≥45kgf/mm2,屈服强度≥32kgf/mm2,延伸率≥22%。
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专利文献均采用热轧工艺来生产制造耐候钢板,受到热轧机组钢板厚度方面的限制,通过热轧工艺所生产的耐候钢板一般具有较大的厚度,通常随着钢板强度的提升,可供的热轧钢板的极限厚度也随之增大,而且热轧钢板的板形和表面质量相较于冷轧钢板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上述第三项专利文献采用冷轧工艺来获得耐候钢板,但是该钢板的强度较低,屈服强度仅为300MPa级,不能够广泛应用于高强度钢结构件的生产制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强度冷轧耐候钢板,该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较薄的厚度,优良的耐大气腐蚀性以及优越的板形和表面质量,以适应钢结构件减薄、减轻的发展趋势,且其不添加Si元素,提高了材料的可制造性,不添加Nb元素,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高强度冷轧耐候钢板,其化学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
C:0.05~0.16%;
Mn:1.00~2.20%;
Al:0.02~0.06%;
Cu:0.20~0.40%;
Cr:0.40~0.60%;
Ti:0.015~0.035%;
P:≤0.03%;
余量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本技术方案中不可避免的杂质主要是S和N元素,此外还包括微量不可避免的残留Si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08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