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步法合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95680.2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乔旭;陈献;刘清;周哲;费兆阳;崔咪芬;汤吉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3/025 | 分类号: | C07C33/025;C07C2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傅婷婷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步法 合成 甲基 丁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具体涉及两步法合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3-甲基-3-丁烯-1-醇可用于合成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及生产聚羧酸水泥减水剂,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目前,合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主要是以多聚甲醛和异丁烯为原料经Prins加成反应得到。如美国专利[US4028424,1977-6-7]报道了异丁烯和多聚甲醛Prins加成反应生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该方法以磷酸盐及其衍生物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是加入多聚甲醛质量的2.5%;以叔丁醇或乙酸乙酯为溶剂,加入叔丁醇质量是加入多聚甲醛质量的13倍以上;反应温度170~200℃,反应时间4h,异丁烯与甲醛摩尔比5.6,收率65~87%。该方法存在异丁烯与甲醛摩尔比高、溶剂用量大等缺点,且收率较低,反应液中3-甲基-3-丁烯-1-醇含量低,导致后续分离装置的负荷及能耗高。
文献[石油化工,2011:909-912]报道了以固载化SnCl4为催化剂,催化异丁烯和多聚甲醛Prins加成反应生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的催化剂是以SiO2为载体的SnCl4,催化剂用量为多聚甲醛质量的50%,以二氧六环为溶剂,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h,反应压力2.2MPa,异丁烯与甲醛摩尔比3,3-甲基-3-丁烯-1-醇的收率为55%。该法反应条件较温和,但催化剂用量达到原料多聚甲醛用量的50%,存在催化剂成本高,且不易回收利用等缺点;同时Sn为重金属,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环保。
专利[CN102060667,2011-5-18]公开了一种气相无溶剂无催化合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该方法先将多聚甲醛和异丁烯制浆,再通过热解聚变成气态甲醛。解聚温度120~200℃,因存在异丁烯,其解聚压力达到9~15MPa,解聚时间10~60min。解聚后,在无溶剂无催化剂条件下,甲醛和异丁烯缩合反应生成3-甲基-3-丁烯-1-醇。反应温度200~300℃,反应压力9~15MPa,异丁烯与甲醛摩尔比8~15。该法最终收率达到97%,且不需使用催化剂和有机溶剂。但是反应压力高达9~15MPa,对设备材质要求高,增加了设备投资成本和生产风险。
综上所述,采用异丁烯与甲醛直接合成3-甲基3-丁烯-1-醇方法,存在反应温度与压力高、催化剂用量及有机溶剂用量大、异丁烯大大过量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两步法合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两步法合成3-甲基-3-丁烯-1-醇的方法,以异丁烯、甲醛类物质和羧酸为原料,通过缩合酯化、水解两步合成3-甲基-3-丁烯-1-醇,合成步骤为:(1)缩合酯化反应:将异丁烯、甲醛类物质和羧酸加入高压釜中进行缩合酯化反应,缩合酯化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溶液冷却、减压精馏得到中间体3-甲基-3-丁烯-1-醇羧酸酯;(2)水解反应:缩合酯化反应阶段得到的中间体3-甲基-3-丁烯-1-醇羧酸酯加碱溶液进行水解反应生成3-甲基-3-丁烯-1-醇及相应的羧酸金属盐的溶液,水解所得到的混合液冷却、静置、分层,得到有机层和水层,有机层富含目标产物3-甲基-3-丁烯-1-醇。
缩合酯化及水解反应的方程式分别如式(1)及式(2)所示。
所述缩合酯化反应制备3-甲基-3-丁烯-1-醇羧酸酯的羧酸基团R可表示为氢原子、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苯基、一氯代甲基或者二氯代甲基中的一种,即酯化反应中所采用的羧酸可以是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苯甲酸、氯乙酸以及二氯乙酸中的一种,优选甲酸或二氯乙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56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