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3727.3 | 申请日: | 2013-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7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孔龙;刘岩;杨超;王继新;胡信鹏;沈望皓;刘庆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N7/38 | 分类号: | F16N7/38;F16H57/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动力 耦合器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合动力车动力耦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对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进行润滑的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是将传统的差速器改进应用到混合动力车的动力耦合中,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存在较大的转速差,齿轮啮合、行星齿轮与行星轴摩擦生热大,烧坏问题严重。混合动力车动力耦合器润滑的主要方法是参考传统差速器的润滑方式,依靠差速器壳体与润滑油间的作用,使润滑油飞溅到达啮合齿轮和行星轴与齿轮接触区域。
申请号为201010238769.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高转速差行星齿轮系差速器,该装置通过半轴齿轮轴与差速器壳体间设有润滑油道,润滑油通过设置的油道达到润滑齿轮。由于油道较小,其润滑方式受润滑油道影响,润滑油流入差速器垫圈较为困难,润滑效果有待提高。
申请号为201210225332.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差速器齿轮单元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差速器壳与差速器箱体形成不同的腔体,在腔体内设置不同的润滑孔,达到润滑目的。其润滑方式需要依靠设置不同的腔室,差速器箱体结构较为复杂。
申请号为200410030146.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和差速器壳体,该装置通过设置油入口和油汲取结构,依靠差速器壳体旋转促使润滑油进入差速器壳体。其润滑效果与差速器旋转速度有关,壳体旋转速度过大时会导致搅油损失过大,并且润滑油进入壳体内部润滑效果控制性较差,不利于实现主动润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润滑系统,通过采用旋转导油机构能够实现对左半轴齿轮、右半轴齿轮、行星轮之间啮合处的跟踪润滑,达到强制润滑的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润滑系统,主要由箱体、与箱体固定连接的端盖、位于箱体内的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壳体10、与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壳体10固定连接的旋转导油机构3组成;所述箱体分为上箱体1和下箱体22,所述上箱体1和下箱体22内侧面均设有储油槽14;所述端盖分为内封端盖2和外封端盖8,所述内封端盖2和外封端盖8分别与上箱体1、下箱体22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导油机构3设有旋转导油机构出油管36、旋转导油机构出油口28、旋转导油机构入油口29和旋转导油机构支撑部分39,所述旋转导油机构出油管36与所述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壳体10固定连接;
所述储油槽14分别与外挡油杯5、内挡油圈7过盈配合,所述外挡油杯5与所述内挡油圈7之间形成环形空间;
所述旋转导油机构3沿轴向夹在所述内封端盖2和所述外挡油杯5之间,所述旋转导油机构支撑部分39在所述内挡油圈7和所述外挡油杯5形成的环形空间转动。
所述上箱体1两侧分别设有上箱体通油孔13,所述的下箱体底面开有下箱体出油口41,与上箱体1固定连接的外封端盖8开有外封端盖通油孔24,所述上箱体通油孔13与所述储油槽14相通,所述下箱体出油口41通过油管40与油泵23连接,油泵23通过油管40与所述外封端盖通油孔24连接。
所述外封端盖通油孔24与所述上箱体通油孔13直径相等,装配时两孔对中。
所述外挡油杯5材料采用耐磨合金,所述内挡油圈7材料采用耐磨合金。
所述旋转导油机构3与所述内挡油圈7之间安装内旋转密封圈6,所述旋转导油机构3与所述外挡油杯5之间安装外旋转密封圈4。
所述旋转导油机构3、外挡油杯5、内挡油圈7、内旋转密封圈6、外旋转密封圈4均为两套,呈对称分布。
所述内封端盖2、外封端盖8、储油槽14分别在上箱体1和下箱体22两侧,呈对称分布。
其中,旋转导油机构3与差速器式动力耦合器壳体10相固连,实现同步转动,也保证了润滑油喷射位置与行星齿轮转动的同步性,实现润滑油跟随齿轮啮合位置变化而变化。
外封端盖8开有外封端盖通油孔24与上箱体通油孔13相通,上箱体通油孔13与上箱体1和下箱体22内开的储油槽14相连,上箱体两侧均开通油孔,呈对称分布。
内挡油圈7套在储油槽14内侧,外挡油杯5套在储油槽14外侧,旋转导油机构支撑部分39与内挡油圈7、外挡油杯5紧密贴合。
内旋转密封圈6位于内挡油圈7与旋转导油机构3间起到密封作用,外旋转密封圈4位于外挡油杯5与旋转导油机构3间起到密封作用。
内封端盖2用于密封旋转导油机构3,与上箱体1、下箱体22、外封端盖8通过螺栓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37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