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及弹条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3985.1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2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李一兵;缪家泉;吴恒志;罗运动;张磊;刘琳;胡晓春;吕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1/08 | 分类号: | B21D11/08;B21D11/22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地址: | 238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一次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及弹条成型方法,属于弹条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弹条是客运专线扣件系统的主要零件,如W1型弹条、W2型弹条等,其外形见图4。弹条棒料的直径在14mm左右,目前国内采用的成型工艺主要为三次冲压成型,需要三台冲床和三套模具,每道成型后工件的外形见图4,参照图4,(a)—一道成型后的工件外形(b) —二道成型后的工件外形(c —三道成型后的工件外形。
该生产工艺存在以下缺点:①成型工序多,受人为因素、模具的调整、多次成型定位基准不同的影响,产品的尺寸波动大、一致性差,产品一次合格率低。②冲床成型速度快,棒料容易拉细,产品的力学性能下降。③成型工序多,棒料温度下降的多,不利于余热淬火,能量消耗大。④成型操作复杂,模具调整不方便。⑤生产工序多,设备、模具投入大,操作人员多,生产成本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实现弹条一次成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包括上模、下模、上定位柱、下定位柱、中间推臂、两侧推臂、两肢推臂;
上述上模的表面,上述下模的表面正对;
上述上定位柱和下定位柱均且均设置有两个,上述两个上定位柱左右对称固定在上述下模表面上方,上述下定位柱对称左右对称固定在上述下模表面下方,上述上定位柱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下定位柱之间的距离;
上述中间推臂设置在上述下模上方,其运动轨迹沿上述上模竖直中轴线向下至上述两个定位下滚轮之间;
上述两侧推臂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在上述中间推臂两侧,其运动轨迹沿上述下模两侧至上述两个下定位柱的外侧;
上述两肢推臂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在上述下模两侧并低于上述下定位柱的水平高度,其运动轨迹由上模两侧至上述两个下定位柱下方。
进一步地,上述中间推臂、两侧推臂、两肢推臂均装配有定位滚轮用以推压料棒。
进一步地,上述一次成型系统还包括框模,上述下模固定安装在上述框模中。
本发明还提供了弹条成型方法。
一种弹条成型方法,包括步骤:
(1)加热后的棒料放在上定位柱的上方定位后,中间推臂向下运动,迫使棒料压在上定位柱上,并产生弯折;
(2)棒料中间部分在中间推臂的作用下形成U形;
(3)棒料两端向上翘曲,直到碰到两侧推臂;
(4)两侧推臂向下运动,棒料绕着上定位柱的外侧向下弯曲;
(5)两肢推臂向中运动,棒料绕着下定位柱的外侧向中间弯曲;
(6)中间推臂、两侧推臂、两肢推臂退回,上模向模框作工进运动,进行起拱,同时上定位柱、下定位柱迅速退回,上模继续前进,完成成型;
(7)上模后退,上定位柱、下定位柱伸出,弹条落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改变目前客运专线弹条的生产工艺,即三次冲压成型改进为一次热折弯成型,并实现余热淬火,以达到减少弹条成型工序、设备、模具,提高产品尺寸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便于实现生产的全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案例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施案例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施案例弹条的成型流程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弹条的成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施案例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施案例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的侧视图,一并参照图1、图2,本发明,弹条成型机的一次成型系统,包括上模7、下模3、上定位柱5、下定位柱6、中间推臂2、两侧推臂1、两肢推臂4;
其中,上模7的表面,下模3的表面正对;
上定位柱5和下定位柱6均且均设置有两个,上述两个上定位柱5左右对称固定在下模3表面上方,上述下定位柱6对称左右对称固定在下模3表面下方,上述上定位柱5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下定位柱6之间的距离;
中间推臂2设置在上述下模3上方,其运动轨迹沿上述下模3竖直中轴线向下至上述两个定位下滚轮6之间;
两侧推臂1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在上述中间推臂2两侧,其运动轨迹沿上述下模3两侧至上述两个下定位柱6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39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