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索拉非尼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8508.4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1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民;盛霞;殷佩浩;李琦;黄涛;撒忠秋;杨林;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47/34;A61K31/4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静洁;贾慧琴 |
地址: | 20006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索拉非尼 纳米 微粒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索拉非尼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肝癌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聚乙二醇单甲醚-外消旋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索拉非尼纳米微粒。
背景技术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AF)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式:C28H24ClF3N4O6S,分子量:637.0266,其化学结构如下:
该索拉非尼是一种弱碱性合成制剂,水溶性差,作为一种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不仅通过抑制RAF激酶/有丝分裂原细胞外激酶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而且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孙广涛等研究发现索拉菲尼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自噬的产生,导致自噬抑制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且凋亡明显增加,从而抑制肝癌细胞自噬作用,证实了索拉非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李卿等采用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联合索拉非尼体内外作用于肝癌细胞BEL-7402,结果发现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及诱导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各单独治疗组,联合组杀伤率高达(75.24±1.91)%,是DC-CIK组的1.8倍,是索拉菲尼单药组的2.1倍;联合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率达(78.32±2.54)%,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明显抑制裸鼠BEL-740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83.37±0.16)%,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在体内、外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索拉非尼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新的肝癌综合治疗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
已有技术研究:(1)制备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微粒,与索拉非尼溶液对比,用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索拉非尼固体脂质纳米微粒清除速率比索拉非尼慢0.14倍,明显延长索拉非尼在血液中滞留时间;(2)采用纳米沉淀透析法研制葡聚糖-聚乳酸聚乙醇酸嵌段共聚物索拉菲尼纳米微粒,体外研究发现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显著抑制人胆管癌细胞生长;(3)采用高压匀化技术研制紫杉醇-索拉菲尼白蛋白纳米微粒,体外缓释性好,体内静脉应用于荷人乳腺癌细胞裸鼠,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溶血、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显著低于紫杉醇和索拉菲尼单体药物;(4)采用容积置换法和超声乳化法分别研制丙烯酸酯共聚物索拉菲尼纳米胶剂和基质,与索拉菲尼片剂相比,兔灌胃应用后体内研究发现索拉菲尼纳米胶剂生物相容性最好,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
我们近期研究发现索拉非尼与索拉非尼-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微粒显著抑制H22肝癌细胞生长,与索拉非尼相比,同一浓度索拉非尼纳米微粒对肝癌细胞H22生长抑制作用增强,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988,P<0.05),且随索拉非尼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显著增强。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现,索拉非尼半衰期为(t1/2)8.22±2.35(h),索拉非尼纳米微粒半衰期为(t1/2)12.92±0.5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应用后,索拉非尼纳米微粒对肝肾功能(ALT、AST、ALB、ALP、BUN和Cr)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索拉非尼纳米微粒显著降低荷肝癌小鼠外周血AFP表达(0.178 ±0.0163 pg/ml vs0.675 ±0.1773pg/ml,P<0.05)。索拉非尼纳米微粒静脉应用后,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肿瘤组织,尤以肿瘤组织药物聚集为主,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肿瘤微血管新生,发挥抗肝癌作用,为索拉非尼用于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索拉非尼由于阻断RAF-MEK-ERK通路信号传递,直接抑制VEGFR-2,3和PDGFR-β,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对机体其它细胞存在影响,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药物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80%,程度主要为1或2级,主要为胃肠道、全身性或皮肤病变、腹泻、体重下降、手-足皮肤反应、脱发、食欲减退以及声音改变等。3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腹泻(8%)、手-足皮肤反应(8%)、高血压(2%)以及腹部疼痛(2%),未发生4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3级以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是肝癌治疗过程中药物减量、停药甚至中途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进一步改善索拉非尼的靶向性和肿瘤局部药物聚集、持续发挥抗肿瘤效应,降低全身毒副反应,是提高索拉非尼抗肝癌效应的关键所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85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温氧漂活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练漂配方及方法
- 下一篇:新型阻尼可调减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