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39722.8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7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郑懿伦;林春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7 | 分类号: | B29C45/17;B29C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壳体 形成 方法 | ||
1.一种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以一气体辅助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一塑料壳体,令该塑料壳体具有至少一气密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填充一相变化材料于该至少一气密腔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相变化材料包含于多个相变材料微囊之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相变化材料为石腊或烷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相变材料微囊分别包含一囊壳及一囊核,该囊核位于该囊壳内部,该囊壳的材料为一高分子聚合物,该囊核的材料为该相变化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高分子聚合物为聚碳酸酯及玻璃纤维的混合物,该相变化材料为石腊或烷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相变化材料料是二十烷或三十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塑料壳体的材料为聚碳酸酯及ABS树脂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气密腔室的数量为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壳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该至少一气密腔室的体积介于0.125mm3至8m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972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