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的吸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1902.X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杜春欢;茅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R19/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宋丽荣 |
地址: | 20180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装置 | ||
1.一种汽车的吸能装置,包括具有前防撞梁(1),蒙皮(3),下格栅(4)和上格栅(6)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吸能装置包括与所述下格栅(4)和所述上格栅(6)固定连接的吸能盒(2)和集成于所述蒙皮(3)上的副吸能盒(5),所述吸能盒(2)具有U型断面并具有吸能盒U型底(24)和从其延伸的吸能盒U型壁(25),所述吸能盒U型底(24)对应于所述前防撞梁(1)设置,所述副吸能盒(5)嵌套在所述吸能盒(2)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与所述前防撞梁(1)有超过80%的重叠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的嵌套量小于所述吸能盒(2)的深度的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具有吸能盒U型口上端卡扣结构(27),所述上格栅(6)具有与所述吸能盒U型口上端卡扣结构(27)配合的上格栅安装吸能盒结构(61);所述吸能盒(2)具有吸能盒U型口下端卡扣结构(26),所述下格栅(4)具有与所述吸能盒U型口下端卡扣结构(26)配合的下格栅安装吸能盒结构(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由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和10%滑石粉的改性材料注塑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内对应于所述吸能盒U型底(24)均匀分布有加强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结构的高度为10mm,壁厚为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U型壁(25)具有堞形外表面,包括依次交错设置的吸能盒凸台(22a)和吸能盒凹台(22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凸台(22a)的宽度为40mm,所述吸能盒凹台(22b)的宽度为70mm,两者之间的高度落差为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U型壁(25)的中部具有吸能盒U型壁折弯点(28)。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U型壁(25)在所述吸能盒U型壁折弯点(28)的折弯角度为4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具有吸能盒U型开口(29),所述吸能盒(2)在所述吸能盒U型开口(29)处设有至少一个吸能盒铰链(21)。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的底部具有呈现不同高低落差的副吸能盒底部凸台结构(52)。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吸能盒底部凸台结构(52)的中央设有副吸能盒背面开孔结构(5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背面开孔结构(51)为40mm×15mm的方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包括与所述吸能盒U型底(24)贴合设计的横梁(1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汽车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1)与所述吸能盒U型底(24)之间的间隙为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190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