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7398.4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7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古田健;近藤康雄;古市宪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川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9/04 | 分类号: | B32B9/04;B32B15/04;B32B27/06;B32B2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阴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红外线 反射 层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
背景技术
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例如作为住宅、大厦或车辆的窗户而被使用。另外,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贴附于这些窗上而被使用。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由于具有高的可见光透射率而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并且,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由于具有高的日照反射率而具有优异的红外线屏蔽效果。
已知的这种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例如包括将包含透明的玻璃板或树脂板的基材、薄膜状的氧化物层、薄膜状的金属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另外,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包括将包含透明的树脂薄膜的基材与薄膜状的氧化物层或金属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2008/065962号)。
包含玻璃板或树脂板作为基材的层叠体被用作建筑物或车辆的窗材本身。包含树脂薄膜作为基材的层叠体被用作贴于窗玻璃的薄膜。这些层叠体能够使可见光充分地透射的同时,抑制红外线的透射。因此,这些层叠体能够抑制红外线的透射地(室内等)的温度上升。因此,这些层叠体能够有助于节能(例如,冷却效率的改善)。
另外,国际公开第2008/065962号提及了包含银或钯作为金属层的层叠体及包含铌的氧化物作为氧化物层的层叠体(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2008/065962号的权利要求3及5)。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的制造中,例如利用溅射那样的物理气相成长法,依次使金属层及/或氧化物层成膜。在进行该溅射时,金属层有可能氧化。因此,有时层叠体的红外线反射性能降低。另外,为了补偿这种红外线反射性能的降低,也考虑了将金属层加厚。但是,这使层叠体的透明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为了得到具有高透明性及高的红外线反射效果的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反复进行了专心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在金属层的两侧配置包含特定的金属氧化物的氧化物层以及将该金属氧化物中所含的氧量最优化,能够使高透明性及高的红外线反射效果兼顾。
本申请是基于上述那样的见解而完成的。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兼具高透明性和高的红外线反射效果的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
以下,对本申请的透明红外线反射层叠体(本层叠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本层叠体,其具有:透明的基材;包含银或银合金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层;和以夹着该金属层的方式所设置的、两层的包含以组成式NbOx所表示的铌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层,所述组成式NbOx的x是:1.6≤x≤1.7。
另外,本层叠体具有:包含银或银合金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层;和包含以组成式NbOx(其中,式中的x:1.6≤x≤1.7)所表示的铌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层,至少包含用两层的所述氧化物层夹着一层的所述金属层而构成的三层构造部分的多个层也可以是在所述基材上层叠而成的构造。
在本层叠体中,氧化物层的厚度可以是30-41nm。例如,氧化物层的厚度可以是30、31、32、33、34、35、36、37、38、39、40或41nm。
在本层叠体,金属层的厚度可以是16-21nm。例如,金属层的厚度可以是16、17、18、19、20或21nm。
在本层叠体中,基材可以是板状或薄膜状。如果基材是板状,则能够将本层叠体本身作为建筑物或车辆的窗材进行利用。另外,如果基材是薄膜状,能够将本层叠体贴于窗玻璃进行利用。
另外,作为基材的构成材料,只要是具有规定的透明性的材料即可。该材料例如也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透明的树脂。透明的树脂例如也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树脂。如果具有透明性,基材的材料也可以是聚酯树脂以外的材料。基材的材料例如也可以是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尼龙6或尼龙12等聚酰胺树脂、聚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醇树脂、聚苯乙烯、三醋酸纤维素、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醚砜、或环状聚烯烃。
即使在这之中,在将基材设为薄膜状的情况下,优选基材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具有高透明性及高机械强度,并且也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在将基材设为薄膜状的情况下,考虑到实用上的一般性的基材的厚度会根据用途不同而变化,但是优选在25-188μm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川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北川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73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