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拉强度400MPa级冷轧双相钢板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1045.1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5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潘红波;闫军;章静;沈晓辉;曹杰;王会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8 | 分类号: | C22C38/18;C22C38/38;C22C33/04;C21D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43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拉强度 400 mpa 冷轧 钢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材料领域,是一种汽车用冷轧双相钢,特别涉及一种抗拉强度400MPa级冷轧双相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提高钢板强度来减轻车身重量,达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是当今汽车工业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双相钢具有低的屈强比、高的初始加工硬化率、抗时效稳定性较好、较高的碰撞能量吸收能力、高的烘烤硬化值、优异的焊接性能、良好的强度与延伸性能的匹配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ULSAB项目中,在白车身的应用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其占整个车身重量的80%左右,是将来汽车用钢板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对双相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500MPa级以上的高强度级别。但是目前由于受到高强度钢冲压回弹与冲压设备吨位的限制,超高强度钢在汽车行业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普通的结构件与少量的覆盖件广泛应用400MPa级别左右的高强度钢。其钢种类别包括普通C-Mn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烘烤硬化钢、加磷强化无间隙原子钢等,然而C-Mn结构钢具有加工硬化率低、抗时效性差、成形性差、烘烤硬化值低等缺陷;低合金高强度钢由于受热轧、冷轧、退火各工序的影响较大,使得力学性能波动范围较大,同时具有加工硬化率低、抗时效性差、烘烤硬化值低、成形性差等缺陷;烘烤硬化钢具有抗时效性差、成形容易出现拉伸应变痕与冲压开裂等缺陷;加磷强化无间隙原子钢由于晶界无间隙原子以及P向晶界偏析等影响,削弱了晶界结合力,容易产生二次加工脆性等缺陷。因此为了满足汽车行业对400MPa级别高强钢的迫切需求,开发生产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400MPa级别的冷轧双相钢相当必要。对于400MPa级别冷轧双相钢来说,除中国专利CN102286696A与CN102002639A有所涉及之外,未见其他相关报道资料。
授权公告号CN10228669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塑性应变比的超深冲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其冷轧双相钢的抗拉级别为400~500MPa级,其中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1~0.05%、Mn:1.0~2.0%、P:0.01~0.06%、S≤0.015%、Al:0.2~0.8%、N≤0.003%、Cr:0.1~0.5%、Mo:0.3~0.8%,其余为Fe和杂质元素。其热轧终轧温度为850~950℃、卷取温度为680~750℃、连续退火温度为800~850℃、退火保温后以30~60℃/s的速度快冷至室温。此发明专利添加了较多的Al、Cr、Mo等贵金属合金元素,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卷取温度较高,热轧氧化铁皮较厚,相对提高了酸洗难度。
申请公布号CN10200263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双相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冷轧双相钢的抗拉级别为440~590MPa级,该双相钢板包括:C:0.05~0.10%,Si:0.03~0.50%、Mn:1.50~2.00%、P≤0.03%、S≤0.003%、Al:0.03~0.50%、Cr:0.1~0.2%、Mo:0.1~0.2%、Nb:0.02~0.04%、B:0~0.005、N:0~0.01%、其余为Fe以及其他必需不纯物组成。退火温度为780~820℃,并且采用热浸镀锌工艺生产。此发明添加了较多的贵金属元素Al、Mo、Nb等,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C含量较高,对钢的成形性与焊接性能有不利影响;并且从所获得的性能分析,其屈强比较高,对冲压成形不利。另外此发明退火温度相对较高,从而两相区退火时奥氏体含量增多,奥氏体合金元素含量降低,降低了奥氏体的淬透性,使奥氏体容易发生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400MPa级冷轧双相钢及其制备方法。该双相钢抗拉强度大于400MPa,屈强比低、加工硬化值高、初始加工硬化速率高、抗时效稳定性好、强度与延伸匹配好、冲压性能好,可用于汽车结构件与覆盖件等。
对于双相钢来说,其抗拉强度主要取决于组织中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与马氏体中的C含量,对于400MPa级冷轧双相钢,成分设计与退火工艺的匹配至关重要。当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最终成品的抗拉强度将大大超过400MPa;当合金元素含量低时,在冷却过程中又无法获得马氏体组织,这也是低强度级别双相钢较600~800MPa级别双相钢生产较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较低合金含量(尤其是C含量)的情况下,通过退火工艺的匹配,保证奥氏体具有优异的淬透性是本发明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10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