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及应用该装置测试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5138.1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4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王二雷;张立玲;姜庆;陈学峰;张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5/00 | 分类号: | G01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翼子板 刚度 测试 装置 应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及应用该装置进行测试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及应用该装置测试的方法。
背景技术
翼子板刚度是指车辆翼子板在使用和装配过程中受到不至于损坏车身的一般外力时车身抵抗变形的能力。
翼子板刚度是翼子板的一个重要性能,如果翼子板刚度不足,可能产生装配间隙过大,或使用过程中显示出质量瑕疵影响车辆整体品质。在设计前期必须及时测试翼子板刚度,来保证性能要求。目前对翼子板测试刚度值不够精确不能准确评价其刚度性能。
传统翼子板刚度加载装置直接用手进行加载,往往造成加载力不稳定,读取位移值与施加力值不匹配,导致误判刚度,因此,也就不能准确评价翼子板的刚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及应用该装置测试的方法,该装置能使加载简单又使加载有很高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包括加载头,还包括固定底座,
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可动托架,所述可动托架上设置有力传感器,所述加载头的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固定底座上还设置有力施加机构,该力施加机构顶推所述力传感器,并进而由力传感器推动加载头的自由端抵顶汽车翼子板。
优选地,所述力施加机构包括垂直于固定底座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部开设有螺纹孔,一施力螺杆螺接于该螺纹孔,所述施力螺杆的一端顶推所述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施力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握把。
优选地,所述固定底座开设有滑槽,所述可动托架沿所述滑槽移动。
优选地,所述可动托架包括滑动轴承、连接于滑动轴承的撑杆、以及设置于撑杆顶部的托盘,所述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托盘上。
优选地,所述滑槽为包含宽槽与窄槽的凸台状,所述窄槽形成于所述宽槽之上,且所述滑动轴承与所述宽槽配合安装,所述撑杆与所述窄槽配合安装。
优选地,所述宽槽自固定底座的边缘延伸至固定底座的内部,所述窄槽位于固定底座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托盘为矩形,该矩形的三个边设置有垂直向上的围挡;位于中间位置的围挡开设有豁口,所述加载头的自由端自该豁口伸出。
优选地,所述固定底座开设多个固定用螺纹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进行翼子板刚度测试的方法,所述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包括:
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可动托架,所述可动托架上设置有力传感器,该力传感器与加载头的一端连接,所述加载头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固定底座上还设置有力施加机构,该力施加机构顶推所述力传感器,并进而由力传感器推动加载头的自由端抵顶汽车翼子板;
所述翼子板刚度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具有待测翼子板的汽车车身固定于实验室地平铁上;
步骤二,将所述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的固定底座固定于实验室地平铁上,并令所述加载头的自由端位于待测翼子板的待测位置;
步骤三,在待测翼子板的待测位置设置位移传感器,并记录该位移传感器的初始数值;
步骤四,对所述力施加机构施加作用力,以令所述加载头的自由端抵顶所述待测翼子板的待测位置;当所述力传感器的读数达到预定值时,停止施加作用力,并记录位移传感器的当前数值;
步骤五,根据位移传感器的初始数值和当前数值、以及力传感器的当前读数计算待测翼子板的待测位置的刚度值。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上述方案,能够保证力施加的稳定性,保证力读数及位移读数同步性,使测量结果精度较高且具有很高可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汽车翼子板刚度测试装置进行测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支撑柱;
2、施力螺杆;
3、力传感器;
4、托盘;
5、固定底座;
6、撑杆;
7、滑动轴承;
8、螺纹孔;
9、窄槽;
10、宽槽;
11、握把;
12、力施加机构;
13、螺纹孔;
31、加载头;
32、可动托架;
41、围挡;
42、围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51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