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浪涌发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5885.5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7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屈百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B13/14 | 分类号: | F03B1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滨***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浪涌 发电 方法 | ||
1.一种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在水面上布设受能-发电阵列,构成浪涌发电系统;浪涌发电系统阵列中的每一建构均由波浪受能板、传动杆、齿条结构、机电转换机构、柱轴体、增速机构、柱套体、横轴机构和柱座体构成;
波浪受能板通过其左、右传动杆与齿条结构联结成为一体结构,通过横轴机构与柱套体构成转动配合;机电转换机构内部装配有增速机构,整体安装在柱套体的上部;柱套体与柱轴体滑动配合;柱轴体固接在柱座体的顶端;
通过其波浪受能板接收波浪涌动能量,通过其机械传动、增速、变向结构将该能量转换为高速单向旋转机械能,通过其发、变电装置将该机械能转化、变换成直流电能输送到阵列配变站,以集中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在齿条结构(3)前、后侧体上面的外弧面,均铣有齿条主动齿(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浪涌发电系统阵列中的每一建构主体为前后对称结构;机电转换机构(4)内部装配有两部发动机机体(4.1);每部发动机机体(4.1)均通过其联结臂相对固结在柱套体(7)的上部,其转子轴各与两端的终轴(4.2)制成为一体;增速机构(6)的四部第一增速被动齿轮(6.1)按前、后、左、右侧分别与前、后侧齿条主动齿(3.1)的左、右侧对应啮合;波浪受能板(1)通过横轴机构(8)中的横轴(8.1)装配在柱套体(7)的下部,与柱套体(7)构成转轴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机电转换机构(4)为前后和左右对称结构;齿条结构(3)中间开有供左右摆动的摆动口,依摆动口前、后分为前、后侧体,依摆动口左、右分为左、右限位连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波浪受能板(1)为圆角矩形波浪板结构,前后为宽向,左右为长向;作为背浪侧的左半部长于作为迎浪侧的右半部;中心开有配合柱套体(7)的摆动孔(1.1);摆动孔(1.1)的前、后侧壁与柱套体(7)的对应面滑动配合,左、右侧与柱套体(7)的对应侧留有摆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浪涌发电系统阵列每一建构主体的机壳(4.4)均制有以风雨罩跨接部连接的前、后两侧扁圆柱形左、右机构室,在前、后、左、右四个机构室中,均装配终轴(4.2)、终从动齿轮(4.3)、第二增速主动齿轮(6.2)、第三增速主动齿轮(6.3)、第四增速从动齿轮(6.4)、第四增速主动齿轮(6.5)、棘轮从动齿轮(6.6)、棘轮结构(6.7)、轮毂棘轮从动齿(6.8)、轮毂终主动齿(6.9)和飞轮(6.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在每个机构室中,终轴(4.2)与终从动齿轮(4.3)同轴固结成为最终带动发动机转子的传动部件,第一增速被动齿轮(6.1)与第二增速主动齿轮(6.2)同轴固结成为最始递接齿条主动齿(3.1)的传动部件,第三增速主动齿轮(6.3)与其增速被动齿轮同轴固结成为第二传动增速部件,第四增速从动齿轮(6.4)与第四增速主动齿轮(6.5)同轴固结成为第三传动增速部件,棘轮从动齿轮(6.6)与棘轮结构(6.7)同轴固结成为单向主动增速部件,轮毂棘轮从动齿(6.8)和轮毂终主动齿(6.9)分别为飞轮(6.10)轮毂的内齿轮和外齿轮,构成为单向从动增速部件,飞轮(6.10)与单向主动增速部件通过轴承构成同轴滚滑动配合;第二增速主动齿轮(6.2)与第三增速主动齿轮(6.3)的增速被动齿轮啮合,第三增速主动齿轮(6.3)与第四增速从动齿轮(6.4)啮合,第四增速主动齿轮(6.5)与棘轮从动齿轮(6.6)啮合,棘轮结构(6.7)的棘齿与轮毂棘轮从动齿(6.8)单向啮合,轮毂终主动齿(6.9)与和终从动齿轮(4.3)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发电方法,其特征是:在每个机构室中,终轴(4.2)穿过机构室靠发动机一侧壁即内侧壁,与发动机转子轴制成为一体;终轴(4.2)通过轴承与机壳(4.4)的内、外侧壁构成滚滑动配合;第一增速被动齿轮(6.1)穿过机构室内侧壁的齿轮孔,与齿条主动齿(3.1)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588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缓冲结构及其加工工艺
- 下一篇:改进的汽车防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