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1059.X | 申请日: | 2013-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1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素梅;曾钦志;侯伦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D3/00 | 分类号: | B27D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造板 热压 机载 输送 管道 结构 装置 | ||
1.一种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其特征是由孔道结构的热压板、载热体输送管道系统、滞留热油导出装置、冷却水导出及蒸汽辅助加热装置、控制单元组成;孔道结构的热压板安装在热压机机架的立柱上,载热体输送管道布置在热压机的两侧;孔道结构的热压板设置有迂回的分别通导热油的导热油孔道(8)和通冷却水及蒸汽的进水孔道(7),载热体输送管道系统由热油输送管道、冷油输送管道、冷却水及蒸汽输送管道组成;冷、热导热油的进油管道安装在与板坯进板方向平行的热压机的一侧,回油管道安装在热压机的另一侧,冷却水的进水管道安装在回油管道的同一侧,冷却水导出及蒸汽辅助加热装置与进水管道安排在热压机的同一侧,并与载热体输送管道系统中的进水管道相连接;输送导热油的进油支管(5)和输送水及蒸汽的进水支管(3)分别与孔道结构的热压板中的导热油孔道(8)和进水孔道(7)相连接;滞留热油导出装置安装在回油管道的同一侧,组成滞留热油导出装置的进油管与导热油的进油管道相连,导出管道与回油管道相连;所述的载热体输送管道系统、滞留热油导出装置和冷却水导出及蒸汽辅助加热装置中的各个控制阀的开与关由控制单元(29)发出的信号决定,所述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动作按工艺流程要求完成板坯的热压胶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其特征是冷、热导热油输送管道由两路输送管道组成,一路是热油输送管道,由热油泵(23)、热油炉(22)、控制阀V1、进油管(32)、进油总管(6)、进油支管(5)、导热油孔道(8)、回油支管(16)、回油总管(15)、回油管(13)、油气分离器(26)组成,其作用是用热油对热压板进行加热实现对板坯的热压胶合;另一路是冷油输送管道,由冷油泵(21)、控制阀V2、进油总管(6)、进油支管(5)、上热压板(31)和下热压板(4)的导热油孔道(8)、回油支管(16)、回油总管(15)、油气分离器(26)组成;其作用是在热压的保温保压阶段进入进油总管(6),与进油总管(6)中的热油混合后进入热压板实现快速恒温控制,而在热压的冷却阶段冷油可直接进入进油总管(6)及热压板的导热油孔道(8),并与热压板中的水一起对热压板及板坯进行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其特征是冷却水输送管道由控制阀V4、进水总管(11)、进水支管(3)、进水孔道(7)、出水支管(10)、出水总管(9)及蓄水池组成,与控制阀V4相连的水来自自来水管,进水支管(3)与上、下热压板的进水孔道(7)相连;在板坯的冷却工序阶段,控制单元(29)向控制阀V4发出开指令,控制阀V4打开,冷却水进入进水孔道对热压板及板坯进行冷却,达到设置温度值时,控制阀V4关闭停止进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其特征是冷却水导出及蒸汽辅助加热装置由蒸汽发生器(17)、蒸汽泵(20)、蒸汽管道(12)、控制阀V5、进水总管(11)、进水支管(3)、进水孔道(7)、出水支管(10)、出水总管(9)组成,在热压冷却阶段结束时,冷却水导出及蒸汽辅助加热装置用蒸汽把滞留在进水孔道中的水导出,在保温保压阶段冷却水导出及蒸汽辅助加热装置将蒸汽输送到热压板的进水孔道与导热油一起对热压板及板坯加热,保证整块热压板的温度分布均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造板热压机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装置,其特征是孔道结构的热压板中设置有迂回的导热油孔道(8)和通水及蒸汽的进水孔道(7),导热油孔道(8)和进水孔道(7)沿热压板的纵向对称布置,并由两端边缘分别向热压板中心迂回前进布置,导热油、水及蒸汽可分别沿两外侧孔道向中心流动,再由热压板的中心孔道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105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