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前向防碰撞系统的汽车防追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5495.4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6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腾飞;马光林;郭恩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44 | 分类号: | B60Q1/44;B60Q1/4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1512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碰撞 系统 汽车 追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前向防碰撞系统的汽车防追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爆炸性增长,汽车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事故是由于追尾造成的,而大部分追尾是由于前车的紧急制动造成的。有越来越多的汽车装载了前向防碰撞系统,当前向防碰撞系统发出报警时,本车驾驶员会在1-2秒之内实行紧急制动,这样对后车来说反应时间非常短,很可能造成本车被追尾。如果本车能够在紧急制动之前及时向后车发出报警,为后车赢得几秒的反应时间的话,那么该事故可能会因此得以减轻甚至避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前向防碰撞系统的汽车防追尾装置,实现了防止装载了前向防碰撞系统的车辆在紧急制动时被追尾的功能,可大大减轻追尾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前向防碰撞系统的汽车防追尾装置,所述的汽车中安装有前向防碰撞系统,所述的防追尾装置包括车身控制器、制动灯、防追尾闪烁灯、制动踏板和CAN总线,所述的车身控制器分别通过CAN总线连接前向防碰撞系统、制动灯、防追尾闪烁灯和制动踏板;
前向防碰撞系统触发并发出报警,同时将报警信息发送给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根据报警信息点亮制动灯和防追尾闪烁灯,同时控制制动灯闪烁,车身控制器判断制动踏板是否动作,若是,则控制制动灯闪烁至制动踏板动作结束,若否,则控制制动灯在设定时间内持续闪烁后停止。
所述的防追尾闪烁灯设置在汽车尾部。
所述的设定时间为5-10s。
所述的前向防碰撞系统内安装有报警灯。
所述的前向防碰撞系统触发的条件为前向防碰撞系统计算得的碰撞时间小于设定值。
所述的碰撞时间TTC的计算公式为:
TTC=s/v
式中,s为本车与前车的相对距离,v为本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增加驾驶的安全性:在本车紧急制动时(本车的前向防碰撞系统发出报警),可以有效地防止后车追尾本车。
二、成本低:与前向防碰撞系统或车身控制器共用一个硬件平台,只需要在软件上增加控制车灯部分即可。
三、有很强的兼容扩展性:在本发明平台的基础上,稍微改动外围设备即可将车载监控系统,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等与本系统集成在一起。可以节省原车辆上的安装空间,并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前向防碰撞系统的汽车防追尾装置,所述的汽车中安装有前向防碰撞系统1,所述的防追尾装置包括车身控制器2、制动灯4、防追尾闪烁灯3、制动踏板5和CAN总线,所述的车身控制器2分别通过CAN总线连接前向防碰撞系统1、制动灯4、防追尾闪烁灯3和制动踏板5,所述的防追尾闪烁灯3设置在汽车尾部,所述的前向防碰撞系统1内安装有报警灯。
如图2所示,上述装置在本车装载的前向防碰撞系统触发并发出报警的同时将报警信息发送给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即点亮本车的防追尾闪烁灯和本车的制动灯,并使车身控制器控制制动灯进行闪烁。车身控制器判断制动踏板是否动作,当驾驶员真正踏下制动踏板时,制动灯持续,直至驾驶员松开制动踏板。如果驾驶员并未真正踏下制动踏板,则制动灯持续一段时间(5-10s)则自动停止报警。
所述的前向防碰撞系统触发的条件为前向防碰撞系统计算得的碰撞时间小于设定值,碰撞时间TTC的计算公式为:
TTC=s/v
式中,s为本车与前车的相对距离,v为本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
本发明在本车的前向防碰撞系统发出报警的同时开始防追尾闪烁灯报警,将本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听到本车前向防碰撞系统到真正踏下制动踏板的时间)缩短为1-2秒之内,这1-2秒对于后车来说,是足以减轻一次追尾事故的程度甚至避免事故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54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