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3012.7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8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5/74 | 分类号: | B29C45/7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注射装置向模具装置内射出熔融树脂。模具装置由定模及动模构成,合模时在定模与动模之间形成型腔空间。在型腔空间中被冷却固化的树脂在开模后作为成型品而被取出。
注射装置包括被供给作为成型材料的树脂颗粒的缸体。缸体从外侧通过加热器而被加热,缸体内的树脂熔融。熔融的树脂从形成于缸体前端部的喷嘴向模具装置内射出。
加热器的价格便宜,此外能够容易设置于缸体的外周。但是,由于加热器与缸体之间的接触热阻,缸体的加热效率低,缸体内的树脂的加热效率低。
因此,提出了对缸体进行感应加热的技术(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2005/046962号)。根据该技术,缸体本身发热,因此缸体的加热效率高,缸体内的树脂的加热效率好。
在现有的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因趋肤效应,缸体的外周面及其附近被集中感应加热。因此,缸体的热容易向外气等逃散,缸体的热难以传递到缸体内的成型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材料的加热效率好的注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注射装置,包括:缸体,成型材料被供给到该缸体;和感应加热部,对该缸体进行感应加热,在上述缸体的感应加热部分,形成有从外周面到内周面贯通上述缸体的狭缝。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注射装置,包括:缸体,成型材料被供给到该缸体;感应加热部,对该缸体进行感应加热,上述缸体包括缸体主体和相比该缸体主体配设在内侧的导电层,若将上述导电层的磁导率设为μ1,将上述导电层的导电率设为σ1,将上述缸体主体的磁导率设为μ2,将上述缸体主体的导电率设为σ2,则μ1×σ1>μ2×σ2的式子成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型材料的加热效率好的注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注射装置的图。
图2是图1的缸体及螺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缸体及螺杆的感应加热时的涡电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注射装置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缸体的感应加热时的涡电流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缸体的感应加热时的涡电流密度及现有的缸体的感应加热时的涡电流密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标以相同或对应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注射装置的图。在图1中,为了便于观察附图,省略了图2所示的盖部件40的图示。图2是图1的缸体及螺杆的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观察附图,省略了图1所示的螺杆13的螺旋翼片15的图示。图3是表示图2的缸体及螺杆的感应加热时的涡电流的图。在图3中箭头表示涡电流的流动。另外,图3是一个例子,涡电流的方向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反复反转。
注射装置10从喷嘴12射出在缸体11内熔融的树脂,并填充到未图示的模具装置内的型腔空间。模具装置由定模及动模构成,合模时在定模与动模之间形成型腔空间。在型腔空间中被冷却固化的树脂在开模后作为成型品而被取出。作为成型材料的树脂颗粒从料斗16供给到缸体11的后部。
例如,如图1所示,注射装置10包括被供给作为成型材料的树脂颗粒的缸体11、被配设成在缸体11内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螺杆13、加热缸体11的加热装置20、以及冷却缸体11的冷却装置30。
缸体11被加热装置20加热,缸体11内的树脂熔融。熔融了的树脂从形成于缸体11的前端部的喷嘴12向模具装置内射出。在缸体11内设置有作为输送树脂的输送部件的螺杆13。
螺杆13一体地具有螺杆旋转轴14和螺旋状地设置在螺杆旋转轴14的周围的螺旋翼片15。若螺杆13旋转,则螺杆13的螺旋翼片(螺纹峰)15移动,螺杆13的螺纹槽内所填充的树脂颗粒被向前方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30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