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11294.5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6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土屋昌义;石塚英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科能高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9/012 | 分类号: | H01G9/012;H01G9/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电解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电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新型电解电容的发展非常快,某些产品的性能已达到无机电容器的水准,电解电容正在替换某些无机和有机介质的电容器。电解电容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基本上,有电源的设备都会使用到电解电容,例如通讯产品、数码产品、汽车上的音响、发动机等。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如今在小型化要求较高的军用电子对抗设备中也开始广泛使用电解电容。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包括:长方体元件01,如图3所示,所述长方体元件由外向内依次包括阴极箔011、第一电解纸012、阳极箔013和第二电解纸014,并利用卷止胶带015将所述阴极箔011、第一电解纸012、阳极箔013和第二电解纸014卷绕并扁平化而成;与所述长方体元件01电连接的电极引出端子02,所述电极引出端子02包括与所述阴极箔011电连接的阴极引出端子021和与所述阳极箔013电连接的阳极引出端子022;与所述电极引出端子02电连接的引脚框03;包装所述长方体元件01、电极引出端子02和引脚框03的包装体04。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以提高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固体电解电容器,包括:
长方体元件,所述长方体元件包括阳极箔、阴极箔以及位于所述阳极箔和阴极箔之间的固体电解质;
与所述长方体元件电连接的电极引出端子,所述电极引出端子包括与所述阳极箔电连接的阳极引出端子以及与所述阴极箔电连接的阴极引出端子,其中,所述阴极引出端子为铜箔;
与所述电极引出端子另一端电连接的引脚框。
优选的,在垂直于所述引脚框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阴极引出端子设置在所述长方体元件朝向所述引脚框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铜箔的厚度范围为10μm-50μ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所述铜箔与所述阴极箔的电连接方式为超声波熔接。
优选的,所述阴极引出端子还包括位于所述铜箔表面的镍层。
优选的,所述引脚框与所述阳极引出端子电连接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
优选的,所述引脚框与所述阳极引出端子的电连接方式为阻抗熔接;所述引脚框与所述阴极引出端子的电连接方式为导电胶粘接。
优选的,还包括:封装所述长方体元件、电极引出端子和引脚框的封装体。
优选的,所述封装体为环氧树脂外壳或液晶聚合物外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与所述长方体元件中阴极箔电连接的阴极引出端子为铜箔,由于铜箔的厚度远小于现有技术中阴极引出端子的厚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解电容器,在所述固定电解电容器的整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延长所述阴极箔和阳极箔的长度或宽度,即延长所述长方体元件的厚度和所述长方体元件沿所述阳极引出端子至阴极引出端子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增加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2为现有技术里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里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长方体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6为现有技术里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长方体元件与引脚框的一种电连接示意图;
图7-图9为现有技术里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长方体元件与引脚框的另一种电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长方体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长方体元件与引脚框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所示固体电解电容器中,所述长方体元件与电极引出端子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科能高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日科能高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12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烯-聚苯胺-碳纳米管立体三维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永磁体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