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罗拉超大牵伸赛络纺AB纱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0313.9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谢春萍;徐伯俊;刘新金;苏旭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1H5/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罗拉 超大 牵伸 赛络纺 ab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锭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四罗拉超大牵伸赛络纺AB纱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对服装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服装的抗菌、保健、手感、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和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投入力度逐渐加强,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纱线品种逐渐向高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因此,采用混纺方法通过将几种不同功能的纤维进行组合,提高所生产纱线或者织物的综合性能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锭子转动实现加捻的环锭纺是最为传统的纺纱方法,也是现时市场上用量最多、最通用的纺纱方法,工艺技术十分成熟,尽管目前出现了很多生产效率高、工艺流程短的新型纺纱技术,如转杯纺、喷气纺等,尤其是喷气纺,采用高速旋转气流使纤维束假捻包缠成纱而彻底改变了环锭纺的加捻机制,但是这些新型纺纱方法在原料适用性和纱线总体质量上仍无法取代环锭纺。因此,目前环锭纺仍然是最主要的细纱生产方式。通过对传统环锭纺技术进行改进以实现高质量细纱的生产是目前纺织行业最热门的课题。尤其是目前国内主流使用的环锭细纱机均采用三罗拉两区牵伸形式,牵伸倍数受到限制,纺纱效率较低。针对此,本发明采用在一种包含四罗拉四皮圈三区牵伸形式的超大牵伸细纱机上采用重定量双粗纱喂入的赛络纺技术生产一种既具有良好舒适性又兼具抗拒功能的AB纱线,并给出相应的纺纱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罗拉超大牵伸赛络纺AB纱及其生产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四罗拉超大牵伸赛络纺AB纱,其特征在于:所述A粗纱包含重量比50%的新疆长绒棉和50%的羊绒纤维;所述B粗纱包含重量比55%粘胶、20%锦纶和25%竹纤维。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A粗纱和B粗纱在细纱工序经双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
一种四罗拉超大牵伸赛络纺AB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对于A粗纱:对于长绒棉纤维,首先进行染色,依次经过开清棉、梳棉、精梳工序得到精梳生条;对于羊绒纤维,首先进行染色、称重、检杂和撕碎处理,然后用配置好的油剂进行喷洒,闷放24-36小时后依次经过开清棉、梳棉、精梳工序得到精梳生条;将得到的精梳长绒棉条和羊绒条按重量1:1依次经过三道混并处理后经过粗纱工序得到所需的A粗纱;
对于B粗纱:首先将三个纤维首先分别进行染色,其次按照重量比55%粘胶、20%锦纶和25%竹纤维进行混合,然后用配置好的油剂进行喷洒,闷放24-36小时后依次经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和粗纱工序得到所需的B粗纱;
将得到的A粗纱和B粗纱经双喇叭口从后罗拉喂入,经过四罗拉三区超大牵伸得到所需的四罗拉超大牵伸赛络纺AB纱线。
优选的上述各工序具体操作如下:
(1)开清棉工序:
采用“多松少打、多梳少落”的工艺原则,打手转速420-500r/min,给棉罗拉与打手之间隔距9-11mm,尘棒与尘棒之间隔距8-12mm,尘棒与打手之间的隔距进口处8-9mm,出口处18-20mm;综合打手转速为700-900r/min,风扇速度1200-1300r/min;棉卷定量为400-420g/m,回潮率8-9%;
(2)梳棉工序:
采用“轻定量、低速度、大隔距、小张力、快转移、少伤纤维”的工艺原则;锡林速度为300-500r/min,刺辊速度为700-950r/min,盖板速度200-300mm/min,道夫速度18-30r/min,锡林~盖板隔矩0.2-0.3、0.2-0.25、0.175-0.25、0.175-0.25、0.2-0.3mm,锡林~刺辊隔距0.17-0.18mm,锡林~道夫隔距0.125-0.13mm,锡林-给棉板隔距0.2-0.3mm,棉卷定量控制在18-22g/5m;
(3)精梳工序:
采用柔和梳理、轻定量、低速度、中隔距、高锡刺比的工艺原则;预并条并合根数为6-8根,条并卷采用24-28根预并条并合,精梳车速控制在220-280钳次/min,采用锡林弧面角115°,顶梳密度控制在30针/cm-36针/cm,采用后退给棉方式,给棉长度4.2-5.5mm,精梳条定量控制在17-23g/5m,落棉率控制在15%-25%;
(4)并条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03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刷焊盘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终端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