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7651.5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1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胡耀辉;朴春红;魏胜宁;于寒松;王玉华;刘俊梅;代伟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固 发酵 豆奶 搅拌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豆奶生产发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豆浆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蛋白饮品为大众所欢迎。但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得到的豆浆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健康消费需求。发酵豆奶,自清代就已经产生,但其生产方法多为自然发酵的菌种,目前,酸豆汁仅为北京等小部分地区消费者接受,但因其风味问题,其他各地接受程度很小。这些都是阻碍发酵豆奶大规模规范化生产的原因。
中国虽然是豆浆的起源地,但豆浆的制作工艺却远远落后于美、日、韩,尤其是益生菌发酵豆奶要落后于这几个国家20多年,豆浆(豆奶)的开发,日、美、韩走在了世界前列。用乳酸菌发酵豆奶产品的深入研究国内才有20年左右的历史。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研究者依据现代科学理论,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尤其是2006年以后,为实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发酵菌种多种多样,如保加利亚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鼠李糖杆菌、酪杆菌等。
然而,人们对益生菌发酵豆奶发酵剂的选择,如何除掉制浆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抗营养因子及弥补豆浆中维生素含量少的问题依然未找的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旨在解决如何除掉制浆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抗营养因子及弥补豆浆中维生素含量少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该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黄豆磨制豆浆;
准备种子剂;
接菌发酵豆奶;
产品包装入库后熟。
进一步、采用黄豆磨制豆浆的具体步骤为:
选无虫饱满黄豆,用2.9~3.3倍质量的质量浓度为0.1~0.5%NaHCO3溶液,调pH值到7.5~8.5,在温度80℃~85℃下,浸泡6~8h,浸泡结束后干豆与湿豆比约为1∶2.88;
调整豆水比为1∶8~14,采用豆浆机将黄豆磨浆;
均质,第一次均质压力为15~25Mpa,第二次均质压力为40~50Mpa;均质温度50~60℃。
沸腾,煮浆10~15min。
用150~200目筛网过滤除去豆渣;
112~115℃,15~25min,灭菌。
进一步、种子剂准备的方法为:
将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在体积比为60~80%的豆浆中培养,剩余的20~400%为脱脂还原乳;双歧乳杆菌和酵母在纯豆浆中培养。培养温度为35~42℃,时间为4~8h。
进一步、接菌发酵的方法为:
将培养好的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双岐乳杆菌、酵母按照1∶1∶1∶1∶1到5∶5∶5∶5∶1的比例进行复配,按照总接菌量在2~5%的比例;
37~42℃,恒温发酵。
进一步、凝固型发酵豆奶在煮浆除渣后加入辅料明胶,加入量为0.1~0.3%。
进一步、凝固型发酵豆奶在发酵后加入稳定剂耐酸型核甲基纤维素即CMC,用水溶解,121℃,15~25mi灭菌后加入豆浆,加入量为豆浆总质量的0.2~0.4%,不需搅拌。
进一步、凝固型发酵豆奶在接完菌种后无菌灌装。
进一步、所得产品包装后,入库后熟的条件为2~4℃,后熟12~24h。
本发明是以大豆为原料,依据现代科学理论,用多种乳酸菌、酵母益生菌发酵得到的活菌豆奶产品。产品具有香味醇厚,口感细腻,活菌密度高,营养丰富等优点。具有大豆产品和益生菌活菌产品双重的保健功能。本研究开发的豆奶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的流程。为了便于说明,仅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的一种凝固型发酵豆奶和搅拌型发酵豆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采用黄豆磨制豆浆;
S102:准备种子剂;
S103:接菌发酵豆奶;
S104:产品包装入库后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农业大学,未经吉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7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