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蜂蜜芦荟皮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7981.4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1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玲;黄晓旭;黄惠华;赵浩印;张焱;刘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08 | 分类号: | A23L1/08;A23L1/29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张燕玲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蜜 芦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原配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蜂蜜芦荟皮粉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芦荟是百合科,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叶肉肥大,壁薄细胞巨大,且充满水分,为多浆植物或多肉植物。主要含芦荟甙、芦荟大黄素、芦荟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矿物质等成分。芦荟入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国内外均有研究。芦荟具有医疗、防晒、抗衰老、食用、观赏等多重功能。具有“多用良药”、“天然美容师”、“家庭医生”等美称。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科学界的确认,食用芦荟具有提高人的免疫力、调节人体机能、排毒养颜、改善多重慢性疾病如高血脂疾病等作用,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可以将芦荟制成粉状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制备成各种营养型食品。
市场上的芦荟食品大部分是利用其芦荟凝胶,而芦荟皮则被丢弃,但是芦荟的蒽醌类、黄酮类物质大部分存在于芦荟皮中,有研究发现,芦荟中起降血脂作用的功能性物质是芦荟黄酮类物质。而且芦荟皮中富含蒽醌类、酚类等物质;蒽醌类物质包括芦荟大黄素、芦荟苦素等,能让肠内细菌分解和活性化,同时加快小肠的蠕动,有下泄作用;酚类物质具有杀菌、泻下作用,亦具有抗炎抗过敏和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蜂蜜芦荟皮粉。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蜂蜜芦荟皮粉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蜂蜜芦荟皮粉,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组分组成:
上述蜂蜜芦荟皮粉优选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组分组成:麦芽糊精22%,β-环状糊精5%,明胶2%,可溶性淀粉10%,蜂蜜45%,芦荟皮粉16%。
上述的蜂蜜芦荟皮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芦荟皮浆:将芦荟的叶分离出芦荟皮和叶肉,将芦荟皮进行清洗,然后采用350~450w微波加热处理3~6min,将芦荟皮加入相当于芦荟皮重量60~75%的纯净水,打浆,过100~200目筛,所得浆液即为芦荟皮浆;
(2)按出粉率为40%计算出10~16%重量百分比的芦荟皮粉对应的芦荟皮浆的重量,将40~48%重量百分比的蜂蜜、16~24%重量百分比的麦芽糊精、2~6%重量百分比的β-环状糊精、1~2%重量百分比的明胶、5~12%重量百分比的可溶性淀粉添加到芦荟皮浆中,再加入相对于原料总重2~3倍量的水,使原料溶解并搅拌均匀,经过均质机进行均质,再使用喷雾干燥机干燥制成蜂蜜芦荟皮粉。
芦荟皮浆出粉率计算公式为:芦荟皮粉重量÷芦荟皮浆总重量×100%=出粉率。
步骤(1)所述芦荟为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或好望角芦荟。
步骤(2)所述的喷雾干燥机的设定条件如下:
(1)喷雾干燥机的入口温度控制在180℃~200℃,出口温度控制在80~85℃;
(2)进料量15~20mL/min;
(3)空气流量800~900L/h。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是将芦荟皮和蜂蜜等其他原料混合后通过喷雾干燥制成粉状物质,易于添加到其他食品中,充当一种食品调味品,使人们在食用添加了该成分的食品时能充分吸收芦荟中存在的对人体有价值和保健作用的氨基酸、维生素、多糖、蒽醌、黄酮类化合物等芦荟成分,发挥芦荟的保健、医疗作用,能促进大肠蠕动,防止便秘;防止脂质过氧化所带来的对血液、血管的损害和心血管的产生;能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具有抗菌消炎、抗内毒素作用、杀菌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2)本发明的芦荟皮可选用芦荟加工工业上剩下的芦荟皮,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3)本发明将芦荟皮与蜂蜜结合,抑制芦荟皮本身淡淡的苦味,突显芦荟的清香味,达到改善风味的目的,增加芦荟的食用范围,促进芦荟的种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蜂蜜芦荟皮粉,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
蜂蜜芦荟皮粉的制作。制作配方为每1000g蜂蜜芦荟皮粉中各组分重量如下:
蜂蜜芦荟皮粉的生产工艺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79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